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官媒表示动能转换致资本稀缺性减弱 需抑制资产泡沫

2016年10月31日 11:14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这一现象的升级是在今年9月,伴随着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出售房产来获得收益实现业绩增厚、扭亏甚至保壳后,楼市之热与实体经济之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民日报》以及《经济参考报》在10月10日以及10月12日先后刊文警惕“脱实入房”。

《人民日报》在发表的文章《莫让资金“脱实入房”》中提出,社会的资金池就那么大,如果“水”大量涌向房地产行业,就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没有足够的资金,实体经济难以创新发展,可能走向衰弱,进而导致就业减少与收入降低,而炒楼并不创造就业,彼此的影响无法抵消。更何况,住房的本质功能还是居住,房价虽说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但最终是靠不断聚集的人口作支撑。丧失了实体经济的吸聚效应,城市人口最终会外溢,楼市暴涨可能是一场虚假繁荣。像早年的鄂尔多斯,现在的东北多数城市,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样的重创。

《经济参考报》则指出,上市公司纷纷卖房的现象透露出了当前中国经济最为扭曲的一面,当其主业产生的收益被“炒房”远远抛在身后时,一切经济转型都是空谈。一方面,“炒房”带来了超高收益,会诱导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抽离出来,流向房地产市场,导致资金“脱实入房”的出现,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高涨,会进一步抬高个人创业、企业创新转型的租金以及其他成本,抑制整个经济体的创新发展动力。

10月27日,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在《人民日报》发表感言称,近两年,我国资金“脱实向虚”有所加重,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增加,推高了资金成本,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等金融属性较强的行业,加剧了资产泡沫,累积了系统性风险,这既不利于实体经济也不利于金融健康发展。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经济 资金 实体 货币政策 稀缺 利润 新常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