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25周年:与改革同行
2013年6月,中改院提交了“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提出“经济转型到了关节点、社会转型处于临界点、治理转型到了关键点”的重要判断。这份建议报告被用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的重要参阅件。
2014年来,中改院提出了我国未来5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四大趋势: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二是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四是对外开放的大趋势——由货物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贸易为重点。这些判断,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客观评估当前经济形势。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结构性改革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以结构性调整为重点任务,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重大举措,这不仅需要结构调整,更需要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 从特别关税区到海南国际旅游岛
中改院立足海南、策划天涯,一直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关注海南,研究海南,策划海南,为海南的改革发展鼓与呼。
海南走向“大开放”的研究。中改院建院之初,正逢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高潮。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成立当天就召开了“中改院成立大会暨海南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1992年4月,中改院提出“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的建议,召开“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研讨会”。1992年12月,形成《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别关税制度和世界上通用的自由港经济政策。1996年1月26日,提出《关于海南经济特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建议(23条)》,上报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等中央有关部委和海南省政府,受到多方重视。1997年8月1日,提出《关于实行琼台农业项下的自由贸易的10点建议》,建议以实行琼台农业项下自由贸易为重点,由此推动和促进两岛间全面的经济合作,引起中央的关注;2014年3月,迟福林院长向全国政协提交《建立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建议》,建议在洋浦经济开发区范围内,以油气综合开发为重点,以实行自由港区的发展模式为目标,把洋浦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使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由工业港区。
2000年,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中改院就如何将海南的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开放实现产业升级组织研究。2001年,迟福林院长首倡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2002年6月,中改院提出了“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行动纲领正式写入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报告后,中改院又提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方案建议)”。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函复海南省后,4月,中改院又根据海南省政府的要求形成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中改院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需求与体制安排》。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的优势来自南海,海南的战略地位也来自南海。中改院长期致力于南海问题研究。2001年7月提交《洋浦经济开发区应成为海南油气综合加工产业集中发展的新兴地区》研究报告;2002年4月提交《努力把洋浦建成海南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研究报告;2005年3月提交《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建设的总体设想》;2005年2月提交《南海开发计划与海南战略基地建设——对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18条)》,呈报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门,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要求中改院组织专家进行跟进研究;2012年6月提交《把建立“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以设立三沙市为契机加快建设海南海洋强省的建议》;2014年10月提交《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基地”——海南的地位、目标和任务》咨询报告,被用作政协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向全国政协集体提交的建议案,后由海南省委领导批转给其他省领导阅研。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成立25周年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