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敦煌故事再续丝路新经典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加快推进,2016年的敦煌,也成为新丝路故事的缩影。
从年初中央美术学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穿越敦煌”展览开始,到9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从1月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敦煌旧影:晚清、民国老照片”展览,到9月底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从10月在台湾师范大学拉开序幕的“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到近日在天津举办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诸多文物艺术展览的背后,使得敦煌的表达方式日渐多元,也寄托着当代文物艺术界人士对敦煌故事的深入思索与重新讨论。
本报记者梳理了近期有关敦煌的文物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信息,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内容,综述于此,以期呈现敦煌故事背后的新丝路传奇。
《鹿王本生图》,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
画像砖 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奔马 东汉 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寻找重启敦煌的“密码”
如果说饱经沧桑的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那么静卧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就是一座流光溢彩的艺术宝库。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敦煌曾经是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而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则成为敦煌故事的最重要代表,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奇珍。
百年前,王道士在莫高窟的偶然发现,开启了一段尘封已久而又动人心魄的历史。曾经汇聚千年荣耀而又沉寂百年的敦煌古城,成为再度吸引整个世界目光的所在。百余年来,未曾停歇。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华尔纳……在西方险探家的脚步踏上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之后,不仅留下令人无比痛心的文物劫掠往事,也让世界的目光重新投向这片曾经富庶繁荣的大漠热土。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莫高窟收归国有,也结束了其屡遭破坏的历史,开始了对石窟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得到高度重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针对崖体和壁画濒于塌毁危险状态开始的重点抢救,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石窟保护进入到综合、全面、科学的时期。经过四代敦煌莫高窟守护者的努力,如今,敦煌古城和莫高窟,以优美的文物与艺术汇聚,再次成为当下丝绸之路的明珠。
“敦煌是祖先创造的辉煌。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者而言,我们今天的敦煌,到底在哪里?”艺术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精神与中国美学论坛”上问道,这也得到了敦煌研究者、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的赞同:“很多人都在说敦煌是过去式的,那么,今天的敦煌在干什么?”
“对于敦煌而言,我认为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传统,是思想。而且,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使这样的传统活下来。”中国美协副主席、艺术家何家英显然也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仅仅是对敦煌样式的简单承袭,那么这个传统将会逐渐走向死亡,这是社会和艺术的普遍规律。东方绘画具有隐形属性,因此,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进行研究和发掘,才能有所启发。”
“敦煌文化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古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交往虽有千年之久,但概而括之,无非是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两大类。时至今日,物质交往的遗存已所见不多,但精神交往的遗存几乎全息性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敦煌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在甘肃文博会“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主旨论坛上表示,在漫长的交往中,敦煌文化讲差异,不讲优劣,作为集大成者。它保留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又体现不同文化间的融合性。这种文化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但却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
这也就是说,敦煌的传统不能停留在历史教科书当中。“今天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就可以从敦煌壁画中找到工匠对于艺术和宗教的虔诚。同样,对当代文艺创作者而言,最重要最急需的也是对于文化的真诚,这是敦煌艺术在当代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何家英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敦煌故事 丝路 一带一路 敦煌文化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