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孙中山三莅津门

2016年11月06日 14:45 | 作者:葛培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阐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

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12月29日在上海召开的17省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此后,中华民国遭到帝国主义在外交上拒绝承认、经济上封锁扼杀、军事上威胁恫吓。袁世凯则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和谈的两面手法,逼孙中山让位。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推举袁世凯当大总统。于是,袁世凯胁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15日临时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时袁世凯发誓:“共和为最良国体。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1912年4月袁世凯组织北京政府,建立了北洋军阀专制统治。8月上旬,袁世凯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内政纲领。这当然是袁世凯为了稳定政局、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搞的权宜之计。

孙中山于1912年8月18日乘安平轮离沪北上,23日午时抵达塘沽,并发表了对记者的谈话,表明北上之目的:一是“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二是“尤在振兴实业,但欲振兴实业,必自修造铁道入手。余意全国铁道当有全国大计划,但此计划俟政府之政策决定及得参议院之同意,始能决定。余意如国民全体不尽赞同,得数省同意,亦可就数省开办”;三是就发展实业问题,阐明了筹集资金的政策:“如国民有力担任,自应由国民兴办;如国民无力担任,只好大借外债兴办。但借债必须有最良之条件,不至如前清时之损失权利。总之,铁道政策为中国近日最要问题,无论政府、议院意见如何,余必尽力提倡此事。”

同时,孙中山又在致宋教仁的信中更明确地写道:“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事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力于铁路之建设,于十年之内,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

1912年8月23日下午5时,孙中山抵达天津。当时各界代表、军乐队齐集招商局码头(今营口道东头)恭迎。北京代表梁士诒、直隶都督张锡銮、同盟会代表张继等上船谒见孙中山。军乐队奏欢迎歌,警察行举枪礼。孙中山登岸后,乘车赴利顺德饭店。晚8时,张锡銮在该店宴请孙中山,并请各界代表作陪。

1912年8月24日上午9时,孙中山由利顺德饭店出发,经英、法、日租界,然后经东马路,到达直隶都督府,访问直督张锡銮(字金波)。

孙中山与张锡銮稍谈片刻后,即赴广东会馆(今天津市戏剧博物馆)出席同盟会燕支部及广东同乡召开的欢迎大会。孙中山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说:“吾国自改建共和,仅有其名,尚无其实,危险较专制时代尤甚。望革命中人此时较破坏专制尤应牺牲一切加千万倍之力共谋建设。尤望吾四万万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华民国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且欧美有数百万人民之强国,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

孙中山在演说中,提醒国人注意三点:一是现在虽然已经进入共和时代,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并没有去掉,所以危险较专制时代尤甚;二是蕴涵了革命尚未成功,革命中人仍须继续努力,共谋国家建设的思想;三是希望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致力于祖国建设,使中华民族在不远的将来,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1924年12月4日中午,孙中山与欢迎者在天津张园。

1924年12月4日中午,孙中山与欢迎者在天津张园。

然后,孙中山又参加在河北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的官绅欢迎会,并发表演说:

近吾国颇有南北界之说,其实非南北之界线,实新旧之界线。南方人不知共和政体为何物者尚所在皆是,盖因其无新知识,故一家之中父新而子旧、子新而父旧,新旧之分家庭中尚不能免。惟望吾到会同胞随时随处用力开通,由一家及一乡、一县、一省、一国,于数年中务使人人皆知共和之良美。至美洲数十国无不共和者,以该洲草昧之地经白种人创造,其事较易。吾国数千年之专制,一旦变为共和,其诸多障碍,固属意中事。此后仍须造成共和及赞成共和,诸君子竭力维持。

演说后,孙中山参观了设于公园的劝工陈列所,并在此用午饭后,下午2时40分,孙中山率随员在新车站(今北站)离津赴京,张锡銮及各界官绅代表恭送。

此次孙中山在天津期间还会见了铁道协会北京支部代表章锡和。孙中山详细询问了协会情形,并说“中国铁道方在萌芽,辅助机关,万不可少,务期各省支部早日成立”。

1912年9月11日,袁世凯特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19日,孙中山自北京赴太原视察,在津的广东会馆同仁致电孙中山,请他再度来津畅叙乡谊。21日广东会馆接到孙中山的复电说一定会再度赴津,就决定23日在广东会馆举行欢迎会。当天,广东籍到会者600余人,孙中山于上午11时到会与大家晤谈,以努力爱国与在座者共勉。

9月24日早8时半,孙中山离津赴唐山、榆关等地视察工作。25日晚7时余,孙中山返津,在火车上住宿一夜。26日早5时,孙中山赴济南。

孙中山为贯彻实业救国的理想不辞辛劳。1912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中国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中曾记述这次北上活动:“游踪所至,西北及张家口,西达太原,并历山海关与济南,无处不发现人民有同样之态度,即对于新事业之同情的感觉,与对于强大统一之中国的希望。”从而使他感到“自此次游历北地,与北方人士接触,余益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之一等强国”。

孙中山还认为,“尤其重要者,则为保障统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一旦统一兴盛,则中国将列于世界大国之林,不复受各国之欺侮与宰割。”“中国亦将自行投入实业漩涡之中。盖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文明进步必赖乎此,非人力所能阻遏,故实业主义之行于吾国必矣。”

虽然在军阀混战的旧中国,孙中山这一美好愿望未能实现,但他对铁路建设的宏伟规划,为后人提供了建设铁路事业的宝贵资料。

编辑:曾珂

1 2 3

关键词:孙中山 津门 孙中山三莅津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