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中国外汇储备不会“弹尽粮绝”
2无需担忧规模不足
外储的每一次下降似乎都会引起市场关于中国外储规模合理性的讨论,当10月份外储下降至3.12万亿美元这一规模时,部分人士开始将关注点放在“中国外储规模降至2011年3月末以来的最低点”上,这其中不乏一些紧张情绪与担忧。
“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外储依旧处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以衡量外储充足度的传统指标为例,无论至少满足3至4个月进口额,还是满足偿付一定外债水平,3.12万亿美元这一规模都远超充足规模。”赵锡军说。
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测算,当前,中国外储相当于(本外币)短期外债的3倍以上,远高于“不低于1倍”的国际警戒标准;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外储能够支付24个月的进口,远高于不低于3—4个月的国际警戒标准。
赵锡军指出,除了传统指标,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到中国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市场化这一事实,就应该意识到央行将会很少再动用外储对汇率进行常规性干预。这意味着随着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外储的需求会逐渐降低,因此也就更没有理由担忧外储规模不足这一问题了。
3未来保持基本稳定
看到中国外储规模依旧充足的同时,仍需注意一些短期波动性因素。专家指出,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美元加息预期的影响以及英国“硬脱欧”等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都可能对中国外储造成冲击,使其出现下降的情况。
“对于这些因素带来的外储短期下降,需要特别做好预期引导工作。因为对于中国充足的外储规模而言,这些因素本身带来的影响有限,但其可能导致的预期变化则会将不利影响放大。对此,我们需要通过及时的信息公布与交流让市场认识到外储规模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正在弱化,引导市场逐渐淡化对外储规模的关注。”赵锡军说,同时也要让市场认识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平稳的国际收支都将支撑中国外储在中长期保持基本稳定,这一点毋庸置疑。
此外,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也将为外储稳定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将继续支持人民币保持稳定,而且央行最新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邱海峰)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国 美元 贸易 收窄 外汇储备 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