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新三板“扶贫”风物长宜放眼量

2016年11月11日 10:51 |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对“下乡”企业不感冒

对于企业“移植”到贫困地区插队IPO的做法,几乎所有受访券商都表示了保留看法。

多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IPO扶贫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土生土长”、又符合IPO条件的贫困县企业,或者是恰好在贫困县隔壁、且符合IPO条件的企业。前者可以直接享受到优惠,而后者搬迁成本较小,对当地风土人情也相对熟悉,因此能够很快克服“搬家”的种种不良反应,待满足“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的条件后,就可以享受到绿色通道。这样的企业总数不到十家,新三板挂牌过的更少。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拟IPO企业还是新三板企业,几乎所有投行人士对于“插队”项目并不看好。首先,由于“插队”不仅仅意味着注册地址变更,企业的实际经营都必须要在当地进行。一家符合IPO标准的公司,必然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和较完善的产业链,那么迁址后,其人才流失、产业链重构、人事手续变更等,都是问题。尤其是重资产企业,搬迁成本将更加昂贵。

其次,有业内人士直接表态:“我认为好公司是绝对不会从发达地区搬至偏远地区的。”在其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偏远地区的配套条件跟不上,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政策、官员办事能力和素质等等可能都不如发达地区,那么企业的隐性成本将更高。“有一类公司会考虑‘远嫁’贫困县。他们目前还不符合IPO标准,想要搏一把,先搬过去,等公司业绩上升或者审核条件放松后,再利用这条绿色通道。但是这里面不确定因素太多了,风险非常大,这样的项目我们遇到过,并没有接。”

东北证券保荐代表人张兴云认为,所谓的绿色通道没有想象中容易,对于动迁址念头的企业,投行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都会审慎评估风险。(郑培源 吴柳雯)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企业 贫困 地区 资本市场 证监会 融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