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退社潮”折射社团生存困境
“百团大战”往往是社团一年中最风光的时候,高校里所有的学生社团都使出十八般武艺“招兵买马”。短暂的热闹过后,一些社团立即恢复了以往的冷清。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27.64%受访大学生退出社团的原因是“社团活动太少,缺乏创意”,20.85%受访大学生表示“与社团会员关系冷淡”。
在刘一(化名)看来,“百团大战”不过是社团的“过度宣传”。刘一是上海一所高校的学生,他曾加入的英语类社团让他感到失望,“我参加的几次活动,就是会员们一起在教室做游戏或者聊天,而且不是用英文,跟开学招新时介绍的情况完全不同。”他说,“高校里不少社团都是这样的,宣传的时候说得很好,实际上会有一些差距。”
刘一也坦言:“我能理解他们,现在高校里社团太多了,那么多社团同时招新,总要用些包装的手段来凸显自己。”
“社团内部联谊是增加社团会员感情的好方法,举办内部联谊的资金来源却是个大问题。”天津一所高校音乐类社团学生负责人李强(化名)认为,“囊中羞涩”的小社团往往不具备举办内部联谊的实力,会员间关系也不密切。“我们社团当时有位‘团外人士’经常来帮忙筹备活动,过了好久,我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我们社团的会员。”李强略感尴尬。
记者了解到,高校里不少社团资金来源于每年招新收上来的会费,所以社团会想尽一切办法招入新会员。但实际上,有了这些资金,后续管理跟不上,依旧举步维艰。
在李强看来,社团管理层内部团结程度也直接关乎社团会员流动性。他就曾遭遇了一次社团内部风波,“当时管理层有过公开争执,对社团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干事和会员退出社团。”
天津一所高校的王佳(化名)则认为,社团人际关系“有些复杂”。王佳大一时加入了一个志愿服务类社团,这个社团曾在学校里“大热”。参加了该社团举办的两次活动后,王佳选择了退出,“活动中遇到的人都挺难接触的,人与人之间很有距离感。社团本身没有营造出轻松真诚的氛围,反而充斥着不信任感,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退出。”
编辑: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