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书写艺术的中华史诗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前前后后

2016年11月28日 09:40 | 作者:冯远 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李象群作品《元四家造像》

李象群作品《元四家造像》

孙景波 李丹 储芸声作品《贞观盛会》

孙景波 李丹 储芸声作品《贞观盛会》

经过一年多时间创作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化开掘和艺术形式反复调整修改,“历史画创作工程”的草图在构思立意、风格形式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形成了一支近300人的创作队伍,表现形式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四个种类。

而作者之中既有已近90岁高龄的年龄最长的张文新等老先生,也有像拉巴将次仁、邓柯等30多岁的年轻作者。而一大批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锐青年画家则以创作基本功扎实,绘画、雕塑技艺熟练、艺术语言独到在各类国内国际美术创作活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创作工程的骨干力量。对于部分表现难度较大,需要强手攻关的历史画选题,创作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又在已有基础上推荐了一批富有经验和实力较强的创作人选,将他们吸纳进来参与创作。

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的创作,对于画家而言,是有着很高的难度、挑战和很大的限制的。由于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和难以逾越的历史局限,每一个从事历史画创作的美术家都没有亲历过所创作的那段历史,这就要求作者去发掘和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文献典籍资料和相关形象素材,读懂并理解官修正史和相关文字记载,研究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乡肆俚俗、坊间逸事,查考各式人物传记、本记,搜集尽可能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借以酝酿、想象能够体现历史氛围及人物活动的意象。然而占有资料的丰富并不等于在创作中可以罗列堆砌,作者需要博观约取、智承巧索地对素材进行比较、筛选、归纳、提纯,力求活用资料,用活素材,通过艺术的手法重组、升华素材,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概括、假设、营造并凝缩为最具点题效应、最能揭示主题思想的典型情节或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并循此展开画面的构图设计、造型组合、色彩构成、人物塑造等等。

作者孙景波为了创作好《贞观盛会》,不光不避劳顿多次深入实地查考历史建筑原型,与专家多番探讨唐式建筑结构特点和大型朝会活动典仪的合理性,用心收集古代西域各国人物造型和服饰资料,还做了大量文字、图片记录和案头笔记工作,为的是最优化地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示盛唐气象。

作者王宏剑是一位修养全面、技艺高超的著名油画家,他瞩意的《鸿门宴》以历史上楚汉相争为背景,为了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他借助搭建模型手法以设计、组织情景再现的逼真场面,力图还原想象中的历史真实。

而王赞、潘鸿海、郭北平等作者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仰韶彩陶文化》则需要依凭有限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文字记载,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衍,以期构画先民部落的自然生活情态。

我这次创作的作品《屈原与楚辞》,前后共花了两三年时间,运用的是中国壁画的表现手法,把《楚辞》的名篇《离骚》和《天问》的内容进行了组合,将屈原作为主线人物来呈现。《离骚》相当于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自传性质的辞赋,《天问》通篇是作者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我把这两个内容在作品中按照顺时针组合在一起,表现作者从出生到他为楚国政治发挥才华,而后受到猜忌被流放以及他所展开的上天入地的诘问和文学想象,直到最后楚国被灭,他万念俱灰,跳江殉国,这样一种受命于天,又故土难离,忠贞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就曾创作过一幅关于屈原的线描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如今20多年已过去,对于屈原有了再认识的过程,能够以我的人生经历揣摩他当时的心路历程。毫无疑问,屈原是一个高洁自律、热情爱国又秉持原则的人,他代表着这样一批知识分子: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的施展,皆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发展。所以我今天心目中的屈原不再是那种披头散发、奔走呼号、行吟泽畔的概念性的表象。楚国为秦国所灭,他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时,我觉得他的内心是冷静和坦然的,因为他抱定的是殉楚之心。但是他那种上天入地的幻想和对理想国度的描述,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在他的辞赋当中表现得却是如此特烈瑰丽,而这,才是辞赋其经典意义所在!如果仅仅与一个跳江,未有身后留下这样瑰丽的辞赋,那也许就只是一个身处宦海沉浮中的普通士人。正是从屈原的辞赋中,我们读到了一个知识分子报国的情怀,以及他个人为了社稷所不断做出的努力,他的理想从伸展到破灭的过程,它的丰富性正是体现在这里。能够入选工程,作为其中的一件作品,我觉得很荣幸。

历史的艺术和艺术的历史问题在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为了能够体现创作主题内容的准确性,为了能够将美术家的主观意图和专业擅长与主题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作者们普遍数易其稿,有的十数易稿,推倒重来,再推翻、再重来,可谓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寝食废忘、全力以赴。

艺术关乎技术。组委会和专家组清醒地估计到历史画创作工程遭遇的瓶颈问题,也吸取了近年来群体性大型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经验教训,有目的地加强了对创作过程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在这期间无数次的画稿观摩讨论中,共同会诊作品草图,面对面与作者交流沟通,专家们不循情面、严肃认真地发表意见,有的十分直白犀利,而作者可以当堂陈述辩白,申言己见。讨论的气氛时而尖锐对立,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时而坦诚相向,和风轻言,彼此理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国家负责,对艺术负责,对历史负责而冰释嫌隙。一方悉心提示,一方虚心听取,消化吸收,使作品质量一步步获得提升,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风气和良好的创作态度。

5年,对于那种完成于应景任务,满足于功用需求作品和商品画创作来说,也许时间足够。但是对于倾心打造传世作品而言,时间仍嫌不够,然而对于需要全身心沉潜于课题钻研、艺术探究的创作实践来说,更是不菲的光阴投入。1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者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谨刻苦的创作劳动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完成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史诗作品,并且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达到的艺术、学术高度,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

“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的文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结束。它应当形成开放的格局,欢迎后来的青年艺术家和专注于此的美术家们积极加入持续的精品创作和经典创造,即便是历史中的同一题材、体裁,也欢迎后来者以不同方式、形式的演绎阐释,一如东西方艺术博物馆中大量同类题材的复性表述与复数描绘。重要的是,需要有更好更多优秀的历史画作品充实、递补,置换并增色国家的文化殿堂,继续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当代美术家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和文化奉献。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中华史诗 艺术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