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脱贫攻坚一年:从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2016年11月28日 11:02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全力、动力、精准

通览过去一年中对扶贫攻坚的报道,很容易看到三个关键词不断出现——全力、动力、精准。

全力,是因任务艰巨。到今年初,国务院扶贫办的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显示,全国的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这意味着,包括今年在内的五年内,每年至少要有1000万群众脱贫。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扶贫格局日渐形成。

最高领导人的态度,最能代表国家对扶贫攻坚的决心。习近平说,在过去40多年里,“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动力,既是外在的,也要靠内生。在过去一年中,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为脱贫攻坚投入了大量资金与帮助。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上,可以看到,驻村帮扶、片区攻坚、行业扶贫、易地扶贫、金融合作、定点扶贫等多种方式。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全国派出12.8万个驻村工作队进驻贫困村,54万多驻村干部助力脱贫攻坚。

与此同时,在扶贫的中国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发式扶贫。在2015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有很生动的概括: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精准,则是中国式扶贫的基本逻辑。通过建档立卡发现“扶持谁”,通过加快形成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定好“谁来扶”,通过实际情况决定“怎么扶”,以及通过严格论证来决定“如何退”,都是过去一年中国扶贫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一民生工程

在一年前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显然,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头等大事的解决思路正越发清晰。

在制度层面,这一年的力度很是罕见,保障机制集中推出。2月,扶贫成效考核机制建立,贫困地区的年度考核,增加减贫成效权重;4月,贫困退出机制建立,明确脱贫“摘帽”标准;7月,扶贫督察巡查机制建立,部委独立调查组监督扶贫进展;10月,脱贫攻坚责任机制建立,中央和各级政府权责明晰,确保扶贫政策有效落实。

很多事,只有中国能做。比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今年7月20日,习近平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强调了这一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举措。过去,闽宁扶贫协作等先例很振奋人心,如今新的协作已然开启。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脱贫 扶贫 攻坚 中央 责任书 硬骨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