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微信公号成癌症患者心灵栖息地 称不赚患者钱
弥留的父亲
“还认得我不?”我说。
仰面躺在床上的父亲,眼神散漫,似乎无法向我聚焦,然后摇头。我凑上去,仍然没有眼神的交流,只看到他巨大的胸膛上下起伏,大口喘息着。
我开始询问母亲,父亲身体到底痛不痛?母亲转述有经验的邻居们的话,应该是不痛,否则额头会冒汗。
我用棉签蘸了水,润湿后送到父亲嘴边,他吮吸着,似乎很干渴,“你这辈子受了苦,下辈子就不会受苦了”,我在父亲的耳边不时叮咛,父亲不理会。
母亲缩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面土墙的阴影里,没有吭声,而我再回头时,父亲似乎听到了,朝我看了一眼,带着某种期待,那是父亲和我最后的一次交流。
这是刘洁对患癌父亲离世前的最后记录。他的父亲没有实现一瓶药结束生命的“安乐死”。然而,在得知患癌和最终离世,两年跌宕起伏的抗癌过程中,他和父亲一样,在解脱和坚持治疗之间徘徊,经历无数次煎熬和争吵。
病友的启示
患癌后的父亲更是把自己的内心紧紧封闭起来。“只有一次我撞见了他的伤心,在等检查结果的间隙,他一个人蹲在了医院的马路边,右手撑着下巴,看车来车往。走近时,才发现他在流泪。没有吭声,我递了一张纸巾过去”。刘洁体会到,父亲在独自面对生死时的无助。
虽然在得知癌症的那一刻,父子俩就达成一致意见:绝对不能为了所谓的 活着,去忍受各种折磨,让自己浑身插满管子,“毫无尊严毫无希望”地活下去。但这永远是一个艰难的决断。
有一次,刘洁的父亲到医院检查,他在父亲的口袋里摸到了两支打棉花的“助状素”,据说村里患癌的老人,都曾靠这个很快得到了解脱。
刘洁把手中的药丢掉了,父亲很生气。而后来让他打消这一想法的,是一位父亲很信任的病友,病友说:“人要守终命”,意思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可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要善始善终、走得坦然。
这让失去父亲后的刘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沉浸在一个思考中,有了把癌症病友聚集起来互相给予力量的想法。
编辑:梁霄
关键词:刘洁 癌症 父亲 患者 斗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