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朋友圈募捐你会捐吗? 探讨:捐错了又能怎样

2016年12月07日 11:13 | 作者:周怀宗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如果真的有罚款的机制,那么这些罚款完全可以成立一个惩罚性的公益基金,一方面本身可以进行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则监督网上的各种募捐行为。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募捐和以往不同,以往的慈善救济,大部分由相关机构完成,他们会调查被捐助者的情况,到底需要多少捐助,捐款的使用情况如何等,对于违规的现象也有相应的监督、惩罚机制。但互联网上目前还缺少这样的程序和机制。尤其是,互联网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以往的任何媒介,一个人可能需要10万,在网上可能获得100万甚至几百万的捐款,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也是一个问题。

罗尔事件仍在发展,目前还难有定论,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其实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说谁有资格发起捐款的问题?什么人可以发起,什么人不能发起,应该有法律标准。富人是否就不应该接受捐助,如果不应该,多富才算富?我们常常说雪中送炭,但是一个人怎样才算在“雪中”,大雪纷飞的时候,他有一幢有空调的别墅算不算?他有一间可以遮风的房子算不算?还是说一定要身处野外赤身裸体才算?如果有法律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判断,罗尔究竟应不应该接受捐助,如果没有标准,争论就很难有结果。

我们常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场所在提醒我们“不要相信陌生人”,这可能是出于好意,但我想,这不是一件好事,它说明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正在丧失,我们需要和想要建设的,是一个可以相信陌生人的社会,可以随便在网上捐钱而不会捐给骗子的社会,不是处处提防的社会。

所以,必须加快建立更完善、更有效的规则,使人们可以互相信任。如果不能,一次错误的捐助,将会让本来就脆弱的信任,彻底破灭,这才是最大的危险,也是最值得担心的悲剧。

●主持人说

捐错了又怎样?

骗捐的现象,不是朋友圈独有,只是原本现实中的故事,转移到了网络上而已,许多年前,网上就有段子:“遇见要钱的给他点儿饭,遇见要饭的给他点儿钱”。看起来似乎是无奈之中的聪明,其实充满了市侩和诡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连表达恻隐之心的方式,都充满了算计?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天真而又善良,难道就应该被耻笑吗?捐款被骗,就应该懊恼、后悔、发誓再也不相信美好了吗?

很多人习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我不是施舍给某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这个故事中学生都知道,但对于慈善无数的质疑和争论,恰好说明,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读懂。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不教而有。但仅有恻隐之心,显然不够,只靠心里想,绝不能帮助人,只有真正付诸行动,才是善举。所以,行动是善的根本,没有行动,善就无法体现。

那么,当善行遇到恶意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办?我想,善行是没有错的,骗子行骗,是骗子的错,不是行善者的错。防范骗子,我们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规则。同时,鼓励善行,我们应该有更宽容的胸怀,即便捐错了,又能怎样?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朋友 帮助 信息 危难 经济 争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