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中国城市价值调查:运营商可以让土地变得很值钱
面对楼市之变局,近年来,不止一家房地产企业在转型。有的中小型房企直接不玩房地产了,转到医疗健康等处在风口的领域;行业中的大型房企,也在剥离身上“开发商”的标签,开始往城市运营商的角色转换。
无论是类似绿地这样的“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还是像万科、万达所做的存量资产投资、开发、管理,又或者是类似碧桂园物业所做的住宅小区运营管理,他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模式,诠释城市运营商这个大生意。
那么,城市运营商这个行业的市场容量有多大?在这些细分领域,眼下哪些业务更有利润?哪些业务增长空间更大?进入这些细分领域,所需要具备的资源和条件又有哪些?哪些房企可以做城市运营的全业务开拓?本期房产周刊,以“运营商让城市更美好”为主题,带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未来不再是一家地产公司。”近年来,喊出这句“口号”的不止一家房地产企业。万科、万达、华夏幸福、恒大……纷纷在剥离自身的“房地产标签”,虽然他们依然年年都被排在房地产行业榜单的前几位。在“去地产”的同时,他们大多数也都很乐意被称为“城市运营商”抑或“城市综合服务商”。
到底有多少房企“化身”成了城市运营商?城市运营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在该领进行了多年研究的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王守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很难得出一个准确数据。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数字在逐年递增,因为城市运营的容量与中国城镇化率的增长空间成正比。
有研究表明,当一国城市化率处于30%~70%,便进入城市发展起飞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这将给城市运营带来非常可观的想象空间。
这也是“城市运营商”变得炙手可热的原因。就房地产企业的处境而言,选择“城市运营商”也是企业在转型大潮中,不得不快速抉择的一个“上岸点”。然而相比此前的地产开发,城市运营显然是一个门槛更高的选项。
编辑:梁霄
关键词:城市 运营 企业 房地产 标签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