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值得骄傲的二十四节气

2016年12月12日 10:25 | 作者:刘魁立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

说到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创立,春秋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曾用土晷测量日影的方法,确定了白昼最短、最长和长短相等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时间节点。秦代又确定了四季开始的四个时间节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的完整体系便彻底确立下来。从地球的视角观察太阳,将太阳按黄经运行的轨迹划分为360度,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即为一个“节气”。运行360度,共经二十四个节气,即每月两个节气。在每一个节气下,更细分为三候:初候、二候、三候,每五日一候。例如,立春三候的表征是:“初候东风解,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既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时段的标志,其开始的日期和时分同时也是气候物候变化的精确的时间节点。

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中国地域的广袤,南北东西气候物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二十四节气交节的时间并不一致。所以,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农谚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人们会根据所在地域的特点,总结出关于自然变化的认知并具体规划劳作的进程。例如,东北的谚语说“清明蛾子谷雨蚕”或“大暑蛾子立秋蚕”,而在浙江则说“清明孵蛾子,立夏见新丝”;在种大田的甘肃张掖说“彭祖活了八百年,田要种在春分前”,而在种水田的长江流域则说“不到清明人不忙,立夏点火夜插秧”。我们看到,在谚语中,广大农民对节令和地域的把握是具体而精准的,并没有把一个地区的经验看成是不变的刻板教条套用在另一个地区,而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适宜于地方特点的自己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各农业社区依据节气安排农业劳动,进行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安排家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各项活动。围绕二十四节气每一个时令节点,人们在组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同时,还使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传统知识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仪式中得到保存、保护和传承。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祖辈发明的时间制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一直指导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也是亲善自然、道德修为,提升认同,构建和谐的有效手段。

春季,许多地方有迎春、鞭春、唱春、拜春等仪式活动,祭祀春神,开始农事。立夏,在杭州一带,有吃乌米饭、登高等传统活动,旨在强身健体。立秋,湘西花垣苗乡庆祝“赶秋节”,人们举行仪式,唱苗歌、打苗鼓,共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霜降”节气,在广西一些地方,则有“壮族霜降节”,举行仪式欢庆丰收,感谢天地自然的恩赐。

俗话说,“冬至大于年”。冬至时节,浙江三门等地向有祭冬习俗。社区民众举行祭天祭祖仪式,庄严而隆重。感恩社会,敦睦族亲。三门祭冬习俗,千百年来,连绵不断,延续至今。

顺天应时,循时而动,融入了中国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珍视生命的民族精神。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还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候选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书的单位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和若干地方社区。中国提交的申报书所给出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简要说明是:“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几天前,这一申请已获批准公布。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响亮的赞歌。中国人关于时间制度的这一发明,成为整个人类知识宝库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珍贵遗产。它作为人类认知自然、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个历史性高度,必将被世界各国民众所尊重、所关爱、所保护。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刘魁立 时间制度 二十四节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