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武维华:一直亲近土地

2016年12月21日 09: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想来,他的“不理解”与他对专业的热忱有关,也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回来还是能做点事儿吧!”

准确来说,武维华与“农”的紧密关联开始于1961年。那一年,武维华6岁,因为“成分不好”,全家响应政府支援农业的号召,从山西临汾返回原籍孝义县(现孝义市)兑镇镇务农。

这是一个千年古镇,民间有着“先有兑镇村后有孝义城”的说法,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也被俗称为“晋西旱码头”,文化丰厚民风淳朴。

武维华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行孝仗义”的传统文化,也触摸到土壤里植物生命的脉动。1972年,武维华考入兑镇高中。当时尚在“文革”期间,学校里一群不幸的人与幸运的人交织。前者是来此下放改造的知识分子,他们原本是太原和北京一些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后者是武维华这样的学生,他们有幸在那个年代享受到优质的教师资源。

时值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高中教学内容接近恢复到“文革”前的状况,武维华万分珍惜在那样充满诸多变化的年代里有一个稳定的学习机会。各门功课成绩优秀之余,他还有足够精力,乐意在课外跟随老师学习音乐和绘画知识,“这些在我后来回村几年间,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

高中毕业回村务农,武维华兼职教过小学、中学,当过宣传员、广播员……如今,武维华特别回忆起这段经历,也是在跟自己确认,后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科学人生,也曾如此真切地被丰富的人生历练所滋养。

大变革的时代很快来临。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武维华得知消息时,已临近考试。没有课本,因为资源匮乏;没有时间,因为组织不批假(正值农业学大寨高潮之际)。怎么办?“那就去裸考!”

怎么选的专业?“感觉植物生理,总是跟农作物跟农业相关吧!”

山西大学四年,武维华努力学习,努力参与科研项目。1982年本科毕业,考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师从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娄成后院士。1984年12月获得硕士学位,并随导师回到原北京农业大学工作。1988年1月,武维华由国家基金委资助赴美进行访问研究。1991年获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再到哈佛大学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因为“选对”了专业,武维华的学术之路看起来几乎是坦途。

坦途里有多少艰辛,武维华没提。如何在新泽西州立大学两年多修到足够学分,发表5篇研究论文,完成一个常规五六年拿到的博士学位,武维华也没提。他倒是提了很多国外生活的花絮。

“在国外几年没有回国探亲过,来回的机票实在太贵了!”“去哈佛做博士后研究时,妻子已经在新泽西一所大学有了研究工作,女儿也已经上小学了。我就每周五晚上从波士顿开车回到新泽西,周日晚上再返回,来回一趟900公里!”……

当时在国外的生活轻松、安定。不过在1994年9月,出乎意料地,武维华回国了。“为什么会回国?”

太多人问武维华同样的问题,以至于他几乎要准备出一个通用版本答案。“为什么不回来呢?”“我妈想我了,我也想我妈。”率真简单,贴近他本人风格,却终究“避重就轻”———他不肯轻易吐露,当年他身在国外看到父亲家书中的一句话时,是如何涕泪纵横,“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你们回国服务”。

“很自然的事,你们为什么要问我为什么?”武维华自顾自答起来,“回来还是能做点事儿吧!”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编辑:韩静

关键词:武维 维华 ,武 植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