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南京“水陆空”立体治污补短板
去年4月起,南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污费上调3-10倍,明年起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也将大幅上涨。
2018年底前,除关闭整改南京化工园46家企业,化工园外89家涉及危化品生产、使用、仓储的企业也将关停整治,并全部削减小铸造等低端产能。
到2020年,南京煤耗将降至3100万吨。对10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超低改造,1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完成节能环保改造,并对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明年底前重点行业全面使用低挥发涂料,到2018年建筑施工全部使用水性材料。
生态治水 劣五类“清水塘”重现清水
清水塘是南京城东干道边一片50亩的水面,周边新楼盘环绕,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夏天发出恶臭,居民投诉不断。今年下半年,南京市秦淮区对清水塘岸边雨污分流,塘底清掉淤泥,又在水中投放食藻虫生物,几个月下来,原来的劣五类水变成四类水,塘水能见度达两米。
清水塘是南京“排水达标区”治水的一个缩影。秦淮区水务局局长卢杰说,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一朝一夕难以见效,而老百姓对水环境改善的期待日甚一日,怎么办?理性的选择是既解“急难”,又抓“根本”;既要治本,也要治标。
秦淮全区划分1000多个排水达标区,目前已整治300多个,到2018年将全部完成整治。每条河段都要清除底泥,排查污染源,封堵排污口,加上生物治理、引流补水,先让河水清起来、流起来,再推雨污分流,做一片成一片。按此思路,南京内秦淮、明御河翻了个底朝天,秦淮河东西五华里清走十几万方黑臭底泥,沿河向两边逐步雨污分流。今年底,秦淮画舫将从夫子庙开到西水关,十里秦淮水上游全部贯通。
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达到综合治理,南京今年已消除36条黑臭河,明年的整治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大扩容。南京市环保局监测科技处居小秋介绍,南京原计划明年治理57条黑臭河,由于各区纷纷自加压力,纳入治理的黑臭河增至109条。
南京还出台《主城水系连通及生态补水规划方案》,开建3条补水“大动脉”,在秦淮河入城的七桥瓮建设净水厂,让所有的河网贯通连接,让每一条河都“活”起来。
铁腕治土 “化工摇篮”转身滨江新城
12月6日,南京市国土局公布的多宗出让地块中,标号“小南化二期”的和燕路560号地块引人注目:这片南京化工厂搬迁后的污染用地,经过土壤修复变身“二类居住用地”。而在2015年8月28日,中航地产就以22.7亿元摘得小南化一期地块,楼面价10304元/平方米,成为燕子矶“地王”。
给小南化污染用地带来神奇变化的是土壤修复。燕子矶新城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周华山介绍,燕子矶被称为“化工的摇篮”,民国时期这里就开办化工厂。2012年,燕子矶关停51家化工厂。工厂搬迁后,新城指挥部花了两年时间对化工厂用地的土壤、地下水进行全面体检。实验人员先在小南化地块划出地块,进行小试、中试,掌握可靠的数据和整治依据,制定原位氧化修复、异位常温/热解析技术、微生物降解等三套方案,再把药剂按比例注入高压旋喷式搅拌机,像打井一样深入几米的地下污染区……整个修复历时1年多、耗资2亿元。2014年底,经第三方环境机构检测,小南化地下水及土壤修复达标率超过95%。去年12月23日,国家环保部原副部长李干杰来此考察,称小南化土壤修复采用一系列新工艺,为国内大规模场地实践提供先例,具有示范意义。
化工企业搬迁后,经过“刮骨疗毒”,燕子矶地区将建设规划人口50万的滨江新城。南京市环保局固体废物监督管理处陈鹏介绍说,南京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三高两低”企业搬迁后,都要经过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进行风险识别。明年底前,南京工业退役地块污染调查将全部完成。对未经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的污染场地,禁止土地流转和不动产转移登记。为鼓励社会和市场机构参与,南京在新港开发区建立土壤调查、修复和评估的环保产业服务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南京 修复 整治 治理 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