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满清贵妇为何喜穿“花盆底”,不怕崴着脚吗?
现在的宫廷剧简直是占领了天下,尤其是清宫剧大受欢迎,剧中的贵妇宫女们人人脚上一双“高跟鞋”并且还健步如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种鞋叫做高底鞋,俗称“花盆底”,并不是每个满族女子都能穿的,只有有一定地位的才可以。那这种鞋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关外带来的风俗吗?
有人认为“花盆底”是满清自关外带来的。他们认为,因为清政府担心自己民族被同化,所以在入关之初野蛮地推行自己的发饰与服饰, 头上如此,脚上亦然。配合此说的,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满族的祖先有一个叫做多罗甘珠女罕的公主,其父王被另一个部落首领害死,他们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夺走了。多罗甘珠决心夺回城池为父王报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围着红锈水,有三尺多深,人马无法过去。多罗甘珠受到了长腿白鹤的启发,她带领众人制作了“人造木鹤腿”,顺利地走过了护城河,为父亲报了仇。从此满族的妇女们开始在脚上套上这种“木鹤腿”,后来慢慢演变成高底木鞋。
但是此说好像非常牵强,“人造木鹤腿”就是高跷,战时用过就完了,平时干活穿着十分不便,应该不会流传下来。当时的女真人可不是入关之后的满洲,整个民族生产力非常低下,连妇女都要参加比较重的劳动,即使是部落首领的家眷也不能脱离生产,当时的高底鞋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在清军入关以前,满洲妇女是不穿高底鞋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满清入关后满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清统治者入关后,见到满世界的“小脚”女人,跑也跑不了,走也走不快,所以竭力禁止旗人妇女缠足。他们还曾经强制汉族妇女放开缠足,但作用不大,再加上他们认为汉人裹脚也并非坏事,甚至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也就放任自流了。
在汉族文化影响下,满洲人的审美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汉族妇女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风韵无边,连满清的贵族也乐此不疲,整个社会都是以小脚为美,但唯独在旗的妇女一个个都是大脚,自己也总是觉得不美。于是在入关几十年之后,就有人开始穿起了厚底鞋,穿在这种鞋上,一方面在裙子垂下来时可以遮挡住一双大脚,另一方面女性显得婷立修长,走起路来小心谨慎,更显摇曳多姿、轻盈端庄。因为都是旗人妇女穿,所以又叫“旗鞋”。大致到雍正朝,厚鞋底已经非常流行。到了晚清,厚鞋底进一步发展,成为高底鞋,在旗人女性中开始流行起来。
高底鞋高跟称为“寸子”,镶嵌在脚心部位,为木头材质,外裱一层白色棉布,并涂白色涂料,底面缝百纳布鞋底。有的很像马蹄,起名叫“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还有龙鱼底、四闪底等,都是根据形状而命名的。旗鞋最初为半寸至1寸,后逐渐增高至5寸左右。贵族妇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轻者鞋底高度可达六七寸也就是25厘米左右。
清代女旗鞋,根据身份和场合的不同,使用情况也不同。其实一般人家日常只用平底鞋,方便行动和干活,遇到正式场合需要盛装时,则改用厚底鞋,以示庄重。而官宦贵族人家,遇到正式场合盛装时,妇女则一律用高底鞋。你像电视剧中的普通宫女丫鬟,虽然是旗人,也是没有资格穿的。
这设计师的灵感!缴专利费了吗?
编辑:陈佳
关键词:满清贵妇 为何喜穿 “花盆底” 不怕崴着脚吗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