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孙中山精神的由来与发展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的伟大缘于他为中华民族毕生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说:“爱国心重者,其国必强,反之则弱。”在近代中国国运式微、民生日蹙的内忧外患情形下,是孙中山先生敢于冒着杀头甚至毁家灭族的危险,率先高举反清革命的大旗,掀起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浪潮。孙中山先生常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一生一直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鞭策自己,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本来,他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可以凭此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他毅然将自己的安危富贵置之度外,公开向清政府专制统治挑战,表现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1894年,在上书李鸿章,寄希望于改良弊政以救危亡的尝试失败后,孙中山立即意识到只有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专制统治,才能“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在兴中会的誓词中,他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纲领;在《兴中会章程》里,他又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又更进一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以“三民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革命动力。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认为“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表示“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设,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但是当宋教仁惨遭暗杀后,孙中山如梦方醒,始知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生幸福,非去袁世凯不可,毅然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再次被迫流亡海外,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救国救民的志向,而是不断地唤起民众,组织力量,先后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对内反对军阀割据,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对外反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直到临终前夕,他仍念念不忘昭告国人:要不争地位,不计权力,携手同心,共图救国。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始终是一位头脑清醒、目标明确、海纳百川、志存高远的爱国者。他曾明确指出,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不但是物质科学要学外国,就是一切政治社会上的事都要学外国”,如此中国才能“转弱为强,易旧为新”。同时,他对那些民族虚无主义者不以为然。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义和团运动之后,一些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一天高过一天”,由于要崇拜外国,仿效外国,便以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要仿效外国”,这种见解和思想,在孙中山看来“真是谬误到极点”。他在演讲和论著里,多次旁征博引地说明中华民族在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并不比其他民族逊色,就连在外国的留学生,学习成绩都比外国的学生更好一些。他相信,如果我们中华民族能一面“恢复我一切国粹”,一面“去学欧美之所长,”定能在不久的将来,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和欧美并驾齐驱”,甚至驾欧美而上之。
孙中山在海外游说革命,也得到东西方国家一些友好人士的支持和同情,但他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不泥古,不守旧,不崇洋,不媚外,在强调对外实行开放主义的同时,始终不忘“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这个基本道理,相信改造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他认为“我们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法,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如果不照自己社会的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去做,国家便要退化,民族便受危险”。在孙中山看来,任何国家都必须尊重民情国史,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制度、习俗和思想文化来改造我们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认为那些“不研究中国历史风俗民情,奉欧美为至上”的留学生们,将有“引欧美以乱中国”的危险。他相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确信工业化、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只能顺不能逆的同时,坚定地主张各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必须因应各国的具体国情之异而异,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在认识和实践上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
编辑:曾珂
关键词:孙中山 孙中山精神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