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以“母亲”的名义 “青椒”张晓晖十年坚持公益助学
七尺男儿有颗“慈母心”
“母亲助学活动”开始于博客上的一封倡议书。
2005年,张晓晖成为河南大学的一名德语教师。
2006年12月,张晓晖偶然得知:他班上的一名女生因经济困难,一天只吃一顿饭,饿了就睡觉;另外一名学生因为父亲罹患癌症,打算辍学打工。这让张晓晖受到了强烈震撼。他夜不能寐,在自己博客上写下了《很激动,失眠了,大家一起帮助那些甚至用睡眠来抵抗饥饿的孩子》,凌晨两点多,发出了筹款倡议。
“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也是不求回报的,希望参与‘母亲助学活动’捐助的人,能够像无私的母爱一样不求回报。”张晓晖“以母亲的名义”发起捐助,这也是“母亲助学活动”的由来。
张晓晖不是知名网络写手,发出倡议书后,张晓晖还一直担心会不会有人捐款。没想到,没过多久,就有8名网友捐出了2500元,张晓晖也捐出1000元,1个多月后,张晓晖将这笔钱送到了河南大学7名贫困生手中。
在虚拟网络搭建起信任“桥梁”
张晓晖原本打算捐助这一次后就不再继续了,但是不断有网友从全国各地汇款过来,这使他下定决心将“母亲助学活动”坚持下去。
张晓晖说,刚开始,捐款人大多是自己的好友,“毕竟,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怕被骗”。
张晓晖在博客中实时更新捐款信息,每名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每笔捐款去向全部公开、接受监督;账户每支出一笔钱,张晓晖都会把受助者信息和银行凭证寄给捐款人。
随着时间推移,“母亲助学活动”的信息公开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只是需要提供让他们放心的渠道。”张晓晖说。
10年来,张晓晖曾试图发起捐资人的聚会,但一直没有实现。张晓晖说,捐资人是那种“愿意帮助别人而且不想得到什么的人”。
“直接捐助贫困生,无任何中间环节,保证所有捐赠100%落实到学生手里。”这是张晓晖的承诺。张晓晖去山区支教时的路费、食宿费以及购买文具、书本的费用,全部都自己垫付。随着助学金运转规模扩大,所需费用也越来越多,张晓晖每年几乎都要把一半的工资投入其中。
日益庞大的支出让张晓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委培读研期间,张晓晖只能领到基本工资。为了保证“母亲助学金”正常运转,张晓晖出去打工挣钱:每周一、三、五晚上做两个半小时家教,周六则从早上8点半一直讲到晚上9点半,业余时间还要给企业当翻译。
编辑:梁霄
关键词:母亲 助学 活动 贫困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