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八闽大地打造绿色发展福建样板

2016年12月28日 15:06 | 作者:刘晓星 | 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 

【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加快补齐环境治理短板,着力解决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最突出的问题,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持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绿水青山,成清新福建的一张“烫金名片”。

今年前9月,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占比96.5%;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占比98.2%,比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17.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65.9%,连续38年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大气、水、生态全优的省份之一。

省环保厅厅长朱华坦言,尽管福建省环境质量长期保持优良,但仍有短板,当前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环境质量高位运行下治理短板。

福建12条大河水质常年为优,养育着一辈辈八闽人。福建省敢为天下先,将治水向治本、向源头、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版“水十条”后,又创新开展小流域整治,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小流域水质大变化,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曾经“河很宽,水很清”的厦门海沧区过芸溪畔的东孚镇,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玛瑙之都”,257家玛瑙加工厂聚集于此,形成中国最大的玛瑙加工贸易基地。但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残渣也成为流域最大的污染源。经过两年来的小流域治理,如今,徜徉在过芸溪的岸边,湛蓝的天空下,细长的碧水犹如一条蜿蜒向前的长龙,在郁郁葱葱的青草地里时隐时现。白鹭戏水,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沿线的红砖古厝,清脆的流水声与岸边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

为何要在治水上如此不遗余力?“让百姓喝上放心水,让村前小溪清水长流,让老乡记得住乡愁,这就是答案。”朱华说。

从昔日的臭水沟到如今的景观河,这样的嬗变在各地等地不断涌现:泉州市筛选问题小流域,督促各地“赛”水质,一年后再亮成绩单“晒”水质,奖优惩劣;晋江市通过采取“防控、巡查、整治、打击”等综合措施,创新实行污染源排查销号制度,定期开展联合专项督查检查,确保污染源排查一个、整治一个、销号一个,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

【福建围绕环境质量改善,创新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环境管理质量和效能】

不仅要分析数据,还要找到数据背后的污染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定期会商机制动态掌握环境质量状况,确保精准实施环境治理措施。同时,建立实时会商制度,一旦发现超标或敏感污染物检出等数据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启动会商机制,采取果断措施,消除隐患与异常。

目前,福建各地根据通报问题及会商提出的建议积极主动作为,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如长泰县上半年因龙津溪水质超标,水质考核排名全省后10名。会商后,县委书记、县长专门召开现场会,部署开展全民综合治水百日会战,成效明显;福州、厦门、漳州市通过会商,有针对性地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严控工地、道路、露天堆场扬尘污染,第三季度PM2.5及PM10浓度较上半年均有明显下降。

定期会商制度坚持的是问题导向,力求精准施策。而厦门率先在全国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力图要打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怪圈。

2015年,厦门有3宗地块被暂缓出让,因为它们可能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者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及卫生防护距离。而这得益于厦门市将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多规合一”,将此前环境末端管理提升到项目的决策阶段,曾经“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难题迎刃而解。

据了解,2015年,随着水、大气、噪声等环境功能区划、环保总规和各类规划环评要求等9个环保专题纳入“多规合一”平台,981平方公里陆域生态控制线占到厦门全市国土面积的57.6%。目前,生态控制线已纳入全市“多规合一”平台,生态保护区域牢牢固定在“一张蓝图”上。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福建环保管理新机制不断推陈出新:石狮市全面实现三大染整工业集控区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告别“燃煤时代”;泉州市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的市场模式。截至目前共有23家企业参保,累计承担风险3000万元;厦门市成立全省首个环保警务室新民派出所环保警务室,采取环保部门与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侦办各类环境违法案件,确保环境类行政刑事执法活动衔接通畅。

生态路上,福建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样板”。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生态 福建 环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