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用文字为城市造像
上海市民写作大赛演绎世俗人生
上海市民文化节第十届朗诵艺术节暨市民写作大赛颁奖典礼近日在上海松江区洞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来自全市四面八方的写作爱好者聚集松江,用文字互相沟通交流,倾听他人的心声、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展演现场,由狄菲菲话剧中心带来诗剧《梦中对》 顾伟强 摄
今年5月至9月,经过层层选拔,大赛诞生了“百位市民写作高手”和“十佳市民作家”。虽然这些写作高手来自不同行业、从事不同职业,但他们都用笔下的文字,向世人宣告:文学属于任何人!
本次大赛征集的文学体裁不仅包括诗歌、散文、小小说,还增加了难度较大的剧本创作,承办的社会主体也更趋多元。其中,诗歌、散文、小小说类比赛由松江区主办,市群艺馆、市作协协办;剧本创作类大赛则由虹口区主办,市戏剧家协会、市群众艺术馆等承办。赛事不仅为广大写作爱好者搭建起展示交流的平台,也挖掘出了文学创作潜在人才的作品,培育了上海市民的原创精神。
原创在民间。本次大赛作为上海市首次举办的市民剧本创作类大赛,组委会收到了包括小戏小品、微电影、独角戏等在内的原创剧本作品。投稿者既有导演、演员、戏剧学院学生等准专业人群,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市民百姓,而最终获得前三甲成为“十佳市民作家”的都是普通市民。从山东来上海打工的高国俊,现今是一家企业的保安。平日里喜欢听故事的他,值夜班就爱看《故事会》等杂志期刊。在他的老师毛一昌的指导下,高国俊在《故事会》《山海经》等故事期刊中发表自己的原创故事20余篇,并多次在各类故事邀请赛中获奖,形成了枫泾镇的“高国俊现象”。三年前他开始研究剧本写作,参赛作品《给县长开车》系据老家黄河边的风情、人事写成,讲述了一个峰回路转的公车改革故事。剧本中故事、人物均来自生活,有血有肉,性格丰满,情节跌宕起伏,娴熟的叙事手法获得评委一致好评。一级编剧、评委俞志清说:“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让这些作品就像土地里长出的庄稼,每个字都带着生活的芬芳,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所有参赛文体中,诗歌最受市民青睐,也是投稿最踊跃的一类体裁。24岁的郑华奇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来上海找工作。面试刚结束,他就在车上写下了《沪上说》:“土坯房和高层建筑,成为甘肃与上海的交集。”这位曾经的校园诗人,选择留在这块陌生而新鲜的土地,并开始续写他的组诗《沪上说》。《黄浦江边》《南京东路》《雨中的陆家嘴》《最后一班地铁》……这些作品记录了从事证券经纪的他身着西装、穿街走巷开展业务的艰辛与不易。他把艰辛的生活经历当做诗歌与人生的宝贵财富。他的诗歌里,有着五光十色的现代意象,更有着在逆境中执着向上的积极追求。
获得诗歌组前三强的还有两位民间诗人。一位是曾经广为人知的“的哥诗人”张萌,开出租车在城市里穿行的他,将所见所闻所感升华为诗歌。如今,张萌已改行做了村官,却未改诗人身份,诗歌创作从未停歇。而另一位民间诗人鲁传江依旧在肉铺里歌唱,“肉铺里没有人与我文质彬彬地谈论诗歌/我仍然若无其事地为生活歌唱。”他用日常化的生活、不繁复的语言,组成自己心中质朴的诗句。上海市作协研究室主任、评委杨斌华说:“诗歌没有门槛,只要心中有诗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
《梦想点亮生活,你想要的生活都会给你》一文出于重度残疾市民谢青之手。语言含混、双膝曲成15度的他对生活一度迷茫。但谢青相信有梦就有远方。20岁时,他一头埋进图书馆,坚持读书、不弃梦想,跳出了命运为他圈定的路线。25岁时,他使用互联网写博客、发微博,帮企业写策划案,坚持文学创作,最后成为一名网络红人;30岁在网上结识了人生伴侣,如今健康的女儿圆了他一个上幼儿园的梦。《梦想点亮生活,你想要的生活都会给你》诉说着他曾经走过的人生,他用春风般的热情迎向生命的每一天,感动了所有的评委。作家、评委薛舒表示:“写自己的生活、写身边人,写出独特个性来,最能打动自己和别人。”
每一个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许多家长里短的世俗故事,形形色色的百姓生活汇聚成一个城市独有的时代气息和人文特点。文学释放情感、安放心灵。上海市作协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评委朱大建说:“市民作品生动朴实,从个人命运变化里折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体现了上海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一字一句都透露着真实的情感。”为推进上海文艺繁荣发展,从今年开始,上海实施了“十三五”重大创作选题工程,并力争5年内,在文艺创作领域推出100部精品力作。俞志清认为:“推精品力作原创是关键。市民写作大赛无疑开了个好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文字 城市造像 上海市民写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