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北京延庆摩崖造像揭秘
中殿,旁边有坍塌的山石
中殿中的造像
图为山顶上早已坍塌的烟墩,在明代是军事设施,现仅存碎石块。图片均为高文瑞摄影
3
村民义务守护30年
烧窑峪村有不少村民对山上的摩崖造像怀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村民们已经成为摩崖造像的保护者,李凤君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凤君上山时,看到造像被人为破坏,就萌生了保护的念头:“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咱这辈人手中弄丢了。” 从1985年开始,他就成了馒头山摩崖造像的义务守护者。从他家到摩崖造像大约有3里路,其中有1里的山路,来回差不多两个小时。山上没有修步道,弯弯曲曲的山路是靠坚实的双脚走出来的。一路上,斩荆除草,他不停地挥舞镰刀。虽说是条路,但很多地方只是一个一个不规则的台阶,上山时手脚并用,下山时小心翼翼。李凤君平均每3天就会去山上巡查一圈,几十年来风雨不辍。他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不上山看看它们心里就觉得不踏实,生怕再有点儿什么闪失,对不起子孙啊。”
30年来,只要碰到游客上山探访摩崖造像,李凤君不但给带路,还主动义务讲解,介绍村里的宝贝文物。这样的村民有很多,就像村干部李来有,一听说笔者来看摩崖造像,就给笔者带路前往。
随着此处的摩崖造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文物部门也加强了保护工作。原来造像被铁栏杆封着,不好观赏,而且背后就是悬崖,非常危险。现在文物部门建了铁棚子,把造像保护了起来。
除了摩崖造像,山顶的碎石堆也是村民们保护的对象。李来有带笔者爬到山顶,能看见碎石堆,这些碎石堆也是有出处的。查阅明嘉靖《隆庆志·烽燧》:“境内南北山峪隘口可通人马处悉用砖石砌塞,山峰嵯峨可以瞭望者各置烟墩。”碎石堆就是当初的烟墩。烟墩俗称烟墩儿、墩台,或通常所说的烽火台,用于点燃烟火,传递信息。明代有“墩口各拨军三名夜不收”的规定,三人正好日夜倒换值班。除了碎石堆,还有些残石,残石应为边墙,而非长城,边墙的作用是联结着两座山峰,阻塞仅可通人马的隘口。
4
烧窑峪曾是军堡
烧窑峪的名称由何而来,是否真的烧过窑?李来有说,以前烧炭,也烧过砖。而此处最早的村民,据说是一户姓陈的鞑靼人,辽时有祖坟200亩。但村里长者李凤岐又说,村里人是山西洪洞县来的。
历史上确实有山西流民一说。元末连年战争,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人口骤减。而晋南处在战争后方,经济繁荣,人口发展很快。《明史·太祖纪》就载有几次大迁徙:洪武四年(1371)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接着,又在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于永乐三年(1405)“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几次大规模移民,充实了北京的人口。
明初时,烧窑峪一带荒无人烟,荆棘遍地。永乐皇帝朱棣就是看到此景,才设立永宁县,当时只辖5个屯堡:终食屯、团山屯、顺风屯、米粮屯、花园屯,都距烧窑峪不远,其中团山屯最近,仅10里路。当时朝廷实行了阻隔式防御策略,建立大批屯堡,分为军屯和民屯。明嘉靖《隆庆志》中,列举了众多的屯堡,并未出现烧窑峪的名字。不过,随着在延庆北面的各个山口建起边墙、烟墩,防御不断细化,烧窑峪的名字渐渐出现在志书当中。明万历《永宁县志》出现了:“烧囗峪,城北三十里。”“囗”字是什么,只能猜测。至清光绪《延庆州志》中则明确说明了“烧窑峪在永宁北三十里”。“附旧志”中记有:“烧窑峪口,距州三十里,通赤城县,路狭,无防守。”烧窑峪村就在山脚下,北面有一条通往赤城的小路,但要翻过太安山,路极窄,想过重兵很困难。
“附旧志两卫屯堡”中,还记述了附近周边的情况:“烧窑峪屯在卫西北二十里。”还有太百老屯、白草凹、二铺、小堡子、常家营、罗家台,“以上七堡系军堡,旧属永宁卫”。此时才知,类似烧窑峪那样的小路也不忽视,惟恐敌人进入。因了这个山口,烧窑峪才列为军堡,并于山顶建起边墙和烟墩,加强防备。《延庆州志》反复提到旧志,延庆影响大的志书有清康熙年编纂的,还有明嘉靖及万历年间编纂的。照此说来,烧窑峪村应建于明永乐之后,清代之前。
有幸的是,笔者在清末编纂的《延庆州乡土志》查到一段记述:嘉靖年间,北方鞑靼人屡屡侵扰,至三十一年(1552),有了转机,游牧民族归降了千余口人,搬到四海冶、周四沟、永宁卫、靖安堡几个地方定居生活。最初,牧民还保持原有的“驻牧”生活方式,国家每月给粮,每岁给赏,换来了“边患始靖”,与当地人共住了30多年。永宁卫当时管着这一带的军事防卫,虽未特指烧窑峪,却也相距不远。
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这些牧民出现反复,重归北方,又成边患。经过一番争斗,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才陆续来到这里。这次有“男妇百七十余”人,分布在永宁城北黄峪口、烧窑峪、白草凹、古城等处,每处也有三四十人。至此,烧窑峪才有了村落,并与北方民族共居。游牧民族在边境上,长年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已接受了农耕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慢慢趋同,难以区分了。
一个小山村竟有如此丰富的历史,而且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村落虽小,但深挖之下,仍有相当的历史底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北京延庆 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