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富士康营收首次下滑 被指黄金代工期已逝
黄金代工期已逝
1988年,借着两岸结束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合作的历史性契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名为“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随后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2012年,富士康的进出口总额为244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的4.6%;旗下的15家企业入选中国出口200强。《财富》评选的全球500强里跃居第43位。
运营商世界网总编辑康钊认为,虽然富士康有精密模具技术,有多项发明专利,但更重要的是借助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在成本和政策上的比较优势,降低其产品的制造成本。有消息显示,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地区地价节节攀升,相比之下,内地当时有大量的廉价土地。在人工成本上,1993年,台湾工人的月基本工资超过人民币2500元,是内地作业员的5倍。此外,不少国内地方政府为了积极招商,除了为厂商整地铺路,还把“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放宽为“五免五减半”,即前五年免税,后五年只交一半税。如果十年之后还继续投资,可以继续享受“减半”优惠。坐享优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红利,富士康承接着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订单,从笔记本电脑到苹果手机,从数码相机到LED照明。
不过,我国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使依靠低成本赚钱的外向型企业压力倍增。2008年下半年,富士康转盈为亏,税后亏损2086万美元。从2010年起,富士康加快了对内地的投资步伐。重庆、成都、鄂尔多斯、郑州、廊坊等地的厂区,或投入使用,或开始注资。同时,富士康规划压缩深圳厂区的员工规模。梁振鹏坦言,成就富士康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廉价劳动力,富士康不会发展到今天。从沿海到内陆,富士康的每一次转移都是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然而,富士康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内地的劳动力成本都在提高,廉价的劳动力已经难觅踪迹。
编辑:梁霄
关键词:富士康 黄金 代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