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为什么说“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2017年01月16日 14:42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所以,毛泽东于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编著的《日本近代史》第三卷(论述了1931年-1960年的日本历史)的“序章”中也公允地指出:“本书是以日本开始发动了历时15年侵略战争的1931年(昭和六)为起点,概括地叙述从那以后的日本近代史。”可见,日本历史学家不仅把1931年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开始,同时还把这一年划作日本近代史现代部分的一个“起点”。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这在世界上都是公认的。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具有反对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性质。以中国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九一八事变后与七七事变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是一样的

以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以“那些特别突出、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作为大的历史运动的路标”为界,来划分历史时期或阶段,这是列宁划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重要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从考察中国近代史的实际出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其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矛盾,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由此变动了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

毛泽东指出:“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所不断发生的变化,一直持续到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中日民族这个主要矛盾才得以解决。此后,中国社会又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形态,其主要矛盾又变成了一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看来,九一八事变后与七七事变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是一样的,七七事变的爆发,则是对中日民族这个主要矛盾的加深与扩大,而没有使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有所变化。因此,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既符合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客观实际,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历史时期标准的科学理论。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教育部 抗日 战争 签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