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常回家看看”入法多年被指不中用 面临落地难尴尬

2017年01月17日 09:41 | 作者:朱宁宁 |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回家看看缘何越来越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迁移和家庭碎片化日益普遍。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也在逐步加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增多,养老照护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

如果说以前在外的子女回家看望父母,多是受制于交通不便,那么在如今交通工具越发多样、交通越发便利的条件下,为什么“常回家看看”反而越来越难了呢?

“这种现象其实并非我国所独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趋势。”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胡宏伟认为,“常回家看看”之所以难度越来越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业与发展等现实压力是重要原因。求学、就业、发展等原因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生活、工作、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又让年轻人在大城市中喘不过气来,不得不追加发展投入成本,牺牲个人和家庭的时间,包括牺牲了回家探望父母的时间。

其次,个人观念与社会道德也是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变动等原因,在核心家庭为主体、人口快速迁移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治理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掌握资源、经济、技术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地位凸显,老年人在体力、能力、收入、知识等方面下降,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加之社会观念减少了对年轻人行为的约束,年轻人个人自由观念盛行,追求自我和独立生活,导致部分赡养人“忽视”了对老年人的照护和精神慰藉。“当然,也有部分赡养人错误认为,对老年人给予经济供养就行了,忽视了精神慰藉。”胡宏伟说。

此外,胡宏伟还指出,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规制建设方面仍存在疏漏。“一定数量的用人单位,忽视、侵犯劳动者的多项基本权利,包括休假、探亲等权利。而我国在避免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执行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国家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法律规制建设和政策执行、落地都有待加强。”

编辑:梁霄

关键词:落地 尴尬 回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