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政务新媒体有何新变化,内容针对性更强了吗

2017年01月17日 10:03 | 作者:许丹旸 杨文明 王锦涛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内容力度

互动服务有改善,水平参差不齐

说得不充分,群众看不明白;说得不恰当,又会引起新的风波。在人民网主办的2016年政务舆情回应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到,回应舆情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有效、有针对性。

怎样提升回应的针对性?三文件分别给出了路径。在发布内容的形式上,《意见》提出,“注重运用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方式”“通过新闻发布、政策吹风、接受访谈、发表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读”。《通知》指出,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实施细则》则更具体地指出,“多举实例,多讲故事”。

2016年上海出台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当天“上海发布”在政策发布时还提供了图片解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发布办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绍,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当日阅读量达到140多万。随后“上海发布”继续跟进新敬老卡换领时间、换领条件、换领程序等,微信阅读量也达50万。

但也有一些账号因爆出雷博雷语而令人侧目。比如,云南某地州一政务微博以“公主”自称,称面对“乡下的农民,赶紧溜回办公室”,令舆论哗然;陕西某县公安局官微面对网友质疑警车私用,却回复“家里人又违法了吧?找公安的茬”。尽管这些微博最终都向网友道了歉,但带来的不良影响短期仍然难以消除。

可见,政务新媒体整体水平仍参差不齐,提高水平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管理机制

投入有差别,管理还需更科学

政务新媒体“量”“质”参差不齐,背后是投入与重视上的差异。记者调查发现,西南某省一些市县至今没开通政务新媒体,主要原因是“当地主要领导不同意开”;而开通后长期不更新的“僵尸账号”,是因为“有的只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有的是真缺人手。”当地一位宣传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开通后没人过问、没人考核,自然就放着了。”有位官员向记者“吐槽”,有县市居然让个人主办的自媒体承担起政务新闻发布工作。

“上海发布”负责人认为,解决技术、创意难题,归根究底还得靠人。“我们团队成员以内容生产、运营为主,多是传统媒体人、公务员,很少有技术人才。但随着新媒体发展,现在对技术拓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该负责人说。

“枝江发布”是湖北省枝江市的官方政务微信公号,长年稳居湖北省政务微信周排行前十、多次拿过第一。他们通过整合政府网站、广电等平台的人员,融合发展新媒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问题。“枝江发布”负责人姚红介绍,为了长远发展,他们正在加强培训,提高把关能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对于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者来说,不仅有编制问题,还有职级认定和上升通道问题。“有平台无运营”“有人员无编制”“有人力无能力”“代发布无保障”……种种问题折射出政务新媒体需要整体设计。

对此,在人员培训上,《意见》要求“力争3年内将全国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实施细则》指出,“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将没有人力、财力保障的基层网站迁移到上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统一运营或向安全可控云服务平台迁移”。

政务新媒体水平在未来要再上新台阶,期待进一步努力。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政务 媒体 发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