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健身条例引热议 校园体育设施到底应不应该开放?
焦点一
校园体育设施到底应不应该开放?
在说到“是否可以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的问题时,几乎所有代表、委员都给予肯定的答复。市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认为,让所有的体育设施发挥最大功效,也涉及到财产的社会化问题,私人财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化义务,更不用说是校产了。全民健身最稀缺的就是场地和设施,一旦开放校园操场,能够很好地缓解需求与体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唐立军认为,部分老旧小区缺乏健身器械,学校操场等设备向社会开放是可行的,但需要有序开放,并且是在满足学生体育课程以及锻炼需求的基础上开放。
作为西城区已经将体育场馆开放学校的校长,市人大代表、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表示,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学校应该开放这些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如果没有场馆保障,就是空谈。学校,作为体育场馆资源集聚的地方,应该向社会开放”。
焦点二
校园体育设施开放最大阻碍是什么?
市人大代表、金融街丰汇园社区主任白莹认为,虽然大家都认同“开放”这一趋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开放时需要额外消耗的人力物力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安全性的考虑,成为“校园体育设施开放”的一大阻碍。而这一观点,得到众多代表、委员的赞同。
“安全”障碍具体指什么?
一是影响教学安全。市政协委员、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认为,不少学校的操场和教学楼紧临,对于学校来讲居民随意进入学校对教学的干扰不容忽视。
二是人身安全。市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小艾指出,有些校外人员进入操场会影响本校学生的正常使用,甚至因此发生争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校的管理维护成本,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除了安全因素之外,代表、委员们最担心的还是学生使用体育设施的机会被外来人员占用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牧分析说, “有些学校的操场本来就比较小,运动基础设施也相对较弱,这就应该优先满足校内正常上课使用。以我们学校来说,我观察到有时候操场上校外人员比校内学生还多,同学们运动就受到了影响”。
编辑:梁霄
关键词:健身 热议 校园 体育 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