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袁世凯的冒牌太和殿宝座
核心提示
不知是冥冥中的天意还是当时人们的嫌弃,那件袁世凯的宝座被逐出紫禁城,“发配”到了清东陵的隆恩殿里,经过数十年的岁月侵蚀,宝座上的金色油漆已黯然失色,靠垫处的白缎子也因年久而裂开,里面露出了稻草,其间的世事沧桑,荣辱沉浮,令前来参观的游人们不胜感慨唏嘘。
图1 北京故宫太和殿内复原陈列的清朝宝座
中国古代皇帝举行登极大典的建筑统称“金銮殿”,金銮殿中的宝座是皇权的象征,无疑也是最重要和最珍贵的家具。现陈列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内的宝座(图1)就是清朝金銮殿宝座的实物。这件宝座的身世,可谓命运多舛,它曾经被打入“冷宫”数十年,销声匿迹,而一张老照片又使它再现人间,重登“大宝”。那么,此前此后都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呢?这要从二十世纪初期发生在中国的一件大事说起。
太和殿成了承运殿
图2 袁世凯戎装照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8月,曾经逼迫革命军和清朝皇室同时让步而当上了首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袁世凯(图2),在进一步获取了每届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并推荐三名候选继任人的巨大权力之后,又做起了皇帝的美梦,授意其亲信在北京成立“筹安会”,公开策划和鼓吹帝制。在一番“全体国民公意推戴”的喧闹中,袁世凯于12月12日发表了接受帝位的申令,下令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铸造发行纪念金银币(图3),拟于元旦之日在北京故宫的金銮殿——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
图3 袁世凯称帝时铸造的纪念金币
为了展现“中华帝国”除旧布新的气象,袁世凯将太和殿更名为“承运殿”,命人把满、汉文匾额更换为汉文匾额,并把殿内的清朝宝座以及乾隆御题的匾额、对联也撤去了,在原来陈设清朝宝座之处(注1)安放了一件中西合壁的“中华帝国”皇帝宝座(图4)。
图4 1947年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拍摄的袁世凯宝座彩色照片
然而,因为袁世凯腿比较短,但又想显示出帝王气派,因此宝座采用了矮座面衬西式高背大椅的造型。其靠背设计为象征帝王权威的玉圭形状:靠背的上部镂空透雕有四龙戏珠,中间设一个直径约二尺的圆形开光,开光的边框起阳线,雕有花纹,中心为白色丝缎做的靠垫,上面有用五彩丝线刺绣的“中华帝国”国徽,靠背的下部为一个长方形横屏,边框起阳线,雕锦纹,屏心浮雕有三条云龙。宝座的扶手为镂空圆雕的左右两条云龙,龙头朝前,与靠背合计共有九条龙纹,九为阳数之最,寓意九五之尊。宝座的座身为凹字形的须弥座:座面平,冰盘沿,高束腰,束腰部位雕有锦纹;底部的彭牙带有余腮,正面中间的牙板锼挖成壸门样式。
宝座未被正式使用
这件宝座底胎的材质为金丝楠木,其造型设计融合了东、西方家具的艺术审美元素,兼顾了宝座的权威性和舒适性功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然而,或许是时间仓促、气候寒冷等原因,宝座还来不及好好进行大漆髹饰,只是涂了层金色油漆,并没有做正规的罩金髹(贴真金箔加髹笼罩漆)工艺。白缎靠垫内也未及选用适当的填充物,最后竟填充了些稻草在里面。就其四十万大洋的造价而言,袁世凯这位“袁大头”的这笔钱,花得实在有些“冤大头”。
就在登极大典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袁世凯称帝的美梦迅速破灭了,这件宝座也没有来得及被正式使用。
1915年12月25日,辛亥革命元勋之一的蔡锷将军在云南首先宣布独立,接着,贵州、广西也起而响应,组成“护国军”进行讨袁战争。与此同时,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袁世凯手下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冯国璋对帝制都持消极态度,冯国璋甚至暗中和护国军联络。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不得不在1916年2月25日下令缓办帝制,撤销大典筹备处,3月22日又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仍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袁世凯从称帝到取消帝制,总共不过经历了83天。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忧病而死去,他的宝座则继续留在太和殿里,由负责管理外朝午门、三大殿的古物陈列所进行陈列展出。1925年从清逊帝溥仪手中接管后宫大内时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在1947年奉命接收了古物陈列所之后,要撤换掉袁世凯的宝座,但是一直找不到大小合适的清朝宝座。
朱家溍主持修复,宝座重见光明
直到1959年,著名收藏家、学者朱家溍先生从一张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拍摄的照片上,看到了当年太和殿内陈设的原状(图5)。于是,他根据照片寻找那件清朝时期的太和殿宝座,终于在一间放置残破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已经破损不堪的原太和殿罩金髹雕龙宝座。围绕着两件太和殿宝座孰去孰留的问题,文物专家们争论开了,他们分成了“保袁”和“保清”两派。
图5 1900年日本人小川一真拍摄的清朝太和殿内景照片
“保袁”派认为,文物原状陈列就是要按照历史留下的保存,既然太和殿里最后留下的是袁世凯的宝座,就应该照此保留;包括朱家溍先生在内的“保清”派则认为,袁世凯最终没有登基,不能成为一代王朝,太和殿仍应保存清朝的原状,陈列康熙的真龙宝座。最终“保清”派专家们的意见占了上风,故宫博物院决定按照清朝时期的原状恢复太和殿内的陈设。
图6 宁寿宫皇极殿宝座的实物,现陈列于沈阳故宫大政殿,图为北京故宫不久前正在对其进行参照复制。
1963年,由朱家溍先生主持,故宫博物院组织了13名各方面的专家开始修复这件清朝时期的太和殿宝座。在宁寿宫皇极殿里有件乾隆皇帝禅位当太上皇时用的比照太和殿宝座仿制而略小的宝座(图6),只有龙头不同,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另外还发现一幅康熙皇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这件宝座。于是这两件实物成为修复工作者重要的参考资料。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先是进行木活、雕活、铜活的修复,共用766个工作日;到了夏天温湿度适合大漆髹饰的季节,由漆活名手上金胶漆、粘贴金箔并髹笼罩漆。1964年9月全部完工,各工种共用934个工作日。从此,清朝时期的太和殿宝座在尘封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恢复了昔日神采,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成为故宫里面最受游人瞩目的重点文物。
不知是冥冥中的天意还是当时人们的嫌弃,那件袁世凯的宝座被逐出紫禁城,“发配”到了清东陵的隆恩殿里,经过数十年的岁月侵蚀,宝座上的金色油漆已黯然失色,靠垫处的白缎子也因年久而裂开,里面露出了稻草,其间的世事沧桑,荣辱沉浮,令前来参观的游人们不胜感慨唏嘘。
注释
注1:北京故宫的导游词说,袁世凯在准备登基的前期,看到宝座上方藻井中的轩辕镜,据传龙嘴下面叼着的晶亮圆球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凯由于心虚,害怕轩辕镜会掉下来砸死自己,于是下令将自己的宝座往后移了两米。后来虽然更换掉了袁世凯的宝座,但位置并没有挪回。而从本文(图6)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清朝时期的太和殿宝座原本就在那里,袁世凯并没有向后移动。
编辑:陈佳
关键词:袁世凯 冒牌 太和殿宝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