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把握时代精神,探索理论前沿
——庞井君谈观察和思考当代文艺发展的五个理论维度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学术周刊:五个问题中,还有一个传统文化问题,请您谈谈。
庞井君:传统文化之于文艺,我以为主要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问题。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应该是表面的延续和原有形态的简单继续,而是要把积淀传统文化形态中的优质部分择取出来以现代性的转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新型文化形态对接融合,从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条件、途径、形式和机制,营造有利于转换的文化生态环境。比如,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作为基本符号记载和存储的,在视听文化时代,应该面对虚拟世界生成这一大的文化背景,加以视听化的转换。现在,我们不大可能在传统诗词这一艺术形态框架内创造出超过唐诗宋词艺术水平的作品,互联网、电子视听艺术、数字艺术、虚拟艺术、融合艺术等向我们展示另一种诱人的前景,我们要去的地方一定在未来,在远方,而不是在脚下、在过去。我们需要新的艺术高峰,不是旧的高峰的再次隆起。我们可以打个比方,电视剧就是视听版的长篇小说,纪录片就是视听版的学术论文,电影就是视听版的短篇小说,短视频、微电影就是视听版的小品文。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到来总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疑虑、抵制、不适,这是必然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可走。从历史上看,新的文化形态从来也没有完全取代和消灭旧的形态,而是把旧的纳入其中,新的带着旧的形态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一起往前走,不适应的会适应起来,不完善的会逐步完善起来。比如原始人所惯常使用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仍然是我们今天重要的交流手段。
学术周刊:谢谢庞先生在这五个方面的精彩阐释。最后还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一个多重维度叠加,新旧价值交错的转型,但又生机无限的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应如何营造?
庞井君:我认为,一是文艺评论家要做到学者、作者、读者“三者统一”,学术、艺术、技术“三术融合”。我们这方面缺失很多,很不适应文艺评论的新形势。二是要充分学习消化已有的文艺理论资源,让我们的理论思维往人类精神最深处走,构建坚实深刻的理论框架。否则很容易混同于大众文化意义上的“评论文艺”。对于西方理论应该辩证地看,一方面不能机械对待,觉得西方什么都高明;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一些方面西方学术研究走在我们的前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要注重话语风格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中国古典文论的话语方式是有优势的,可以与西方文论形成互补,而不是相互对立和取代。当代文艺评论还需要增加古雅清新的东西,要具有艺术家一下子就能直击核心、把握问题要害的能力。四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视听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新语言形态和表达方式。能够看到并面对以上问题,需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当你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时候,你的思想体系很坚实的时候,你对未来充满期望的时候,你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我想,当代文艺评论需要这样的自信。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庞井君 时代精神 理论 当代文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