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上海校外寒假培训“打鸡血” 家长小板凳挤满走廊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陈沪铭也希望,学校评判孩子,不能仅仅以分数为标准,“一个考了100分的孩子和一个考了90分的孩子,如果后者花了大量时间精力钻研自己的兴趣,又怎么能说他的能力就不强呢?”作为一名父亲,陈沪铭同样深有体会。除了出于兴趣报名参加了中级口译培训,女儿从小到大没有补过一门课,始终成绩优异。就读向明中学时,对生物领域产生了兴趣,参加了科创活动和竞赛,并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录取,继续对生物化学领域的探索。陈沪铭认为,比起刷题,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好习惯一旦形成了,其效应会延伸到各个领域。
记者手记:仅靠学校减负够吗?
先看家长。家住闵行区的林女士的孩子上小学,这个寒假几乎都会在机构里度过。她说:“7个半天,1700元,每天从上午8时30分上到11时30分。我们还是这家机构的老学员哦,否则根本不可能报上名。”其实,类似林女士这样为孩子寒假补习而焦灼甚至“疯狂”的家长有许多。
再看机构。虽然市教委三令五申在职教师不得在各类补习机构兼职,但“名校兼职教师”俨然成了最鲜亮的广告。“努力奋战一整年,一鸣惊人新一年”,这是某“语数外辅导专家”为其“寒假+春季班”打出的口号,师资水平一栏明晃晃写着:“全部为一线兼职教师”。在与其相邻的某作文班报名处,工作人员直言,“我们有全职教师,也有学校里的兼职老师。”至于什么学校,则无可奉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有机构推出了长短线结合的课程,例如12月的“期末冲刺班”就报名火爆,宣传单页上,“上海资深教研员精心编写教材”的字样颇有诱惑力。事实上,在不少学校,期末考试正是由各区教研员把关。
综观培训机构,听到最大的感慨就一个字:“累”。不仅孩子累,家长累,其实机构也吆喝得挺“累”,还要时不时提防被举报、被查处。
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相当舍得花钱。只是,这个钱是否花得值得,是否花得明明白白;上培训机构是真的出于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还只是为了应试或纯粹就是跟风?恐怕深一层考虑的还不多。而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眼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业余休闲,大批大批、大段时间大段时间地涌向校外补习班,仅有减负、减负、减负这么颇有些“老套”的招数,够吗?(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上海 校外 寒假 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