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政务新媒体如何从有走向优:戒盲目吸粉 精准对接受众
要共享开放,戒单打独斗
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聚合效应
负责运营当地政务新媒体的湖北当阳市河溶镇工作人员易佳,想要丰富官微内容,却遇上了难题: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开展活动的图片、视频资料缺失断档。
专家建议,部门间良好的联动协同,既能有效支持政务新媒体的内容,也能有力推动危机化解、工作开展。
《2016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中提到一个协同案例:南昌市一桥洞下男子养弃婴7年,微博“@南昌发布”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弃婴所在的青云谱区,当地区委副书记牵头,将公安、政法、教育、街道、宣传等部门召集,协调解决弃婴上户口、入学、居住、生活保障等问题,事情得以妥善解决。
朱春阳举例,有些政务微平台网上网下形成协同效应,河南郑州市供销社创办的公益营销助农账号联盟就很有代表性。郑州市供销社主任刘五一不仅自己拥有130多万微博粉丝,还充分发挥“@郑州供销”和子账号“@西瓜办”“@新媒助农”等官方微博的带动作用,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在郑州供销官方微博推动下,全系统组建电子商务企业6家,发展网店52家,网购规模不断扩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知名政务新媒体“大号”已在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上有所行动。比如,“上海发布”办公室就设在市政府大楼内,其成员来自市政府综合处、应急处、新闻办等,实现了信息的跨部门流通。
要效果导向,戒盲目吸粉
智能分发,个性传播,精准对接受众
翻阅各类政务新媒体的介绍资料,即便地域不同、信息与服务不同,在介绍各项工作时都附上了点击率、转发量及排名,无一例外。
“政务部门职责不同,投入资源、人手不一,效果肯定不同。”张志安认为,排行榜可作为重要参考,但也不应过分看重,“排行主要反映数量指标而非质量指标。为了追求点击率,部分政务新媒体也沦为‘标题党’,过分走煽情路线,这需要反思。”
“一些政务平台让运营者投入大量精力去‘吸粉’,做了很多与内容创作无关的工作,通常还费力不见效。”今日头条总编辑夏勇认为,阅读量并不是评价政务文章质量和传播效果的唯一标准,因为政务文章具有领域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目标受众只是与之相关联的部分人群,阅读量有上限。
夏勇认为,通过智能分发采取个性化的传播,能让政务信息精准对接目标受众。他举例说,2016年12月,湖南“株洲发布”提示“荷塘区财富小区、天顺山庄小区等两个小区明天计划停电,请大家做好准备”,如果在以网络粉丝为受众的平台,这样的民生资讯或许会被其他信息淹没,而通过弹窗精准推送给这两个小区的2669个用户,就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政务新媒体比较理性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在朱春阳看来,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是:是否与网络媒体平台、本地网民建立起良性的互动网络,形成彼此信任的关系。
具体从指标上该如何衡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沈国麟提出了这样的衡量维度:要有量上的分析,包括发表频次与更新频率,原创内容比例,形式是否丰富;也要有定性的判断,包括渠道来源是否可靠权威,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回应是否及时、突发事件政府应对态度是否积极、政府回应内容是否全面、渠道是否多元,甚至还包括信息传播的效果,比如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处置不当的政府官员事后是否被问责等。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政务 媒体 信息 精准 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