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工人村”里的乡愁:曾被外宾参观过的家变蜗居
肯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上世纪90年代末,沈阳工业企业陷入发展低谷,大量工厂停产、半停产, 35万国企职工中有13万人与企业协议解除劳动关系,还有大量工人回家“休假”,当时的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
“度假村”的背后,是难掩的辛酸。王宁还记得,那时候自己还在上初三,班里隔三差五就要捐钱,每次都是哪个同学父母的单位不行了,家里生活困难,希望同学帮助一下。父母讨论的总是哪一家厂子又垮了,工人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我二姑9000元就买断了几十年的工龄。因为姑夫也没有了工作,全家没有经济来源,经常闹矛盾离了婚。二姑带着女儿搬到‘工人村’的长辈家生活。她离开工厂,不会干别的,只能做点家政零活,收入不稳定。为了不交采暖费,她们就在楼里烧煤取暖,女儿的学费也是挨家挨户借出来的。当时,四五十岁的男工人不好就业,没有工厂可去,就抢着做一些收入较低的看仓库、当保安的活儿。”王宁说。
那时的“工人村”,房屋老化严重、破旧不堪。
2002年开始,铁西区进行“东迁西建”改造,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合署办公,共同成立铁西新区。200多家企业搬到城郊,老铁西区改造为居住区,通过产业空间置换,借助级差地租和土地财政推动产业转型。铁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企业再次称雄,一栋栋新住宅拔地而起。
“无论生活多艰难,只要一大家子人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沈阳机床厂的老职工陈国忠说,1999年,大儿子陈富瑞和二儿子陈喜瑞都失去了工作,一大家子搬离了“工人村”,搬到沈阳市大东区里的棚户区住。陈富瑞在工厂开过车,找亲朋好友凑钱买了出租车,当起了司机。陈喜瑞和媳妇在农贸市场门外经营了一个早点摊,2008年租了一个门市房,开了一家早点铺。
春节时候,陈国忠与当年一个小组的工友聚餐,回忆往昔岁月。如今,很多职工还住在铁西区,只不过不再是“工人村”,而是新建的高层楼房。“工人村”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当时铁西区决定,保留一“围合”既一个建筑群,作为历史文化遗迹,在这里建起了“工人村生活馆”。
“工人村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每次过年回家,都要去这里看看。不论我们这些产业工人的子弟走到天涯海角,铁西的工业时代里,都有我们永远的乡愁。”王宁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乡愁 外宾 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