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家乡 为何每逢春节都有绵长细微表达?
记住乡愁
是美化了的乡村记忆,更是对未来乡村的期许
这几日,农村继续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在不同春节回乡记中。一篇写农村娶亲难的文章称,在当地仅相亲就需2000元“相亲费”……
这真是乡村的现状吗?“这种已经让人不认识的乡村,恰恰是真实的。我们印象中宁静的乡村和含情脉脉的乡情,是一种想象的田园,真实的农村生活已经高度市场化和商品化了。”任远说。
在任远看来,这几年集中的乡愁表达的背后,是快速的城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化水平约20%,而今到了57%,约4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化构成这4亿人口的生活历程,因此返乡见闻构成了他们对自身生活历史的记忆。”任远称,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农村群体城镇化主要还是“离土不离乡”,他们和乡村的关系没有真正分开;而现在,更多的人口从乡村到了城市,快速高效的交通使得城乡密切交织,对城乡的分裂性体验就更为明显,也就有了密集的乡愁表达,“这也意味着城镇化到了更深入的时期”。
改革开放30年,农村的经济社会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城镇化过程增加了家庭的分离,城乡的不平等依旧存在。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村衰弱并不一定是乡村的绝对衰落,而是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失衡的表现”。任远说,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当家庭被城镇化撕裂,乡愁的表达非常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乡愁的基础是一种基于人性的、家庭的情感慰藉。
在如今的乡愁表达中,有两种意识交错在一起。“一种是对自己记忆中的传统乡村进行浪漫主义改造。这部分人认为过去存在的乡村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乐园,但这种美化了、改造了的田园,更多是一种怀旧。”任远指出,传统的农村生活走向现代化、走向城镇化的过程促进了人的发展,绝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传统的低生产率的生活。
“另外一种理想的田园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其中透露的积极信号是,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是城乡发展共同的未来,不仅仅是现在的更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而这两种意识都有其局限性。“在美化了的思乡的背后,是农村的困苦生活,人们把乡村生活的困苦遗忘了,只是以乡村作为场景对农村生活进行着美化; 而在对城市中心主义的逃避中,不能否认的是,城市是现代财富的创造基础,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发源地,很多表达着乡愁的人们其实在乡村呆了几天之后,还是会回到城市。”但这两者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城镇化的理想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繁荣。
是感怀,更是向往。近年越发浓烈的乡愁,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土地之恋。
■本报记者 谢飞君
编辑:梁霄
关键词:春节 细微 绵长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行活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伦敦举行新春巡游庆祝中国春节
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热气球节
“欢乐春节”走进联合国
铁路职工坚守岗位 保障旅客安全出行
好莱坞环球影城内的“中国年味”
国博举办新年迎春书画展
英国议会下院将对“脱欧”协议替代方案进行辩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