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浙商富二代:钱难赚才是可持续的经济

2017年02月14日 10:29 | 作者:梁霄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冷清义乌 火爆海宁

上百万外来经商务工者的离去,让义乌看起来格外冷清。

1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整个街区像是一座空城。双向十车道的马路上,除了公交车,很难看到社会车辆,只有稠州北路上的几个临街宾馆,以及国际商贸城一区对面居民小区内的几个商铺零星开着门,其余清一色大门紧锁。

义乌市区一家咖啡厅里的埃及商人穆萨,正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机游戏。除了市场停业之外,穆萨的生活通常是这样的:早上9点到他的商贸公司,处理一些业务后开车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货”,下午返回公司或到仓库处理有关订单,晚上和朋友们聚餐后回家。他采购的商品主要发往北非几个国家,每月发送的标准货柜都在20个左右。“客户需要什么,我就采购什么。”穆萨说。

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从事袜业批发的商户刘女士,此刻正在海南旅游,但她的生意却没有停歇:“魔力袜、钢丝袜,现货供应,2月8日统一发货。”刘女士说,“市场是正月十二开市,但从初八开始就要安排工人,理货、打包,回义乌后即第一时间发货。”

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公里外的海宁国际皮革城的喧嚣。

这个因皮革和观潮而被广为人知的城市,此刻迎来了一年中的人气高峰。

1月31日中午12点,“海宁中国皮革城”A座门前,偌大的停车场上已是“一位难求”。悬挂苏、浙、沪、鲁、闽、赣、皖等车牌的私家车和旅游大巴随处可见。在皮革城内,人流熙熙攘攘,操着不同口音的游人拎着大包小包成群结队地在此穿梭。就连皮革城外几公里处的海宁工业园里的皮衣工厂店,也是人头攒动。

在这个传统皮革销售高峰期的春节,商家也打足了精神,毕竟像春节这样的销售旺季只占全年的少数时间,皮革城的多数时间比较冷清。一位经营皮帽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零售基本上只是一个展示的窗口,去年他的网店收入已超过实体店。

如果仔细逛完这个琳琅满目的商场,按照商家的说法最少需要三天,多数顾客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购物的决定。上海来的孙女士已是第三次来皮革城“淘货”了,她有一套自己的购物心得:“裘皮、貂皮这些贵重衣服吊牌价都比较虚,老板开价也高,照着对折或三分之一去砍。”孙女士向记者“传授”道,“过完年还会更便宜,那会儿旧款都要清仓了”。

令人欣喜的是,海宁皮革城已经吹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不久的将来,“莫斯科中国海宁皮革城”将会出现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街头,“海宁模式”有望在遥远的俄罗斯复制。

编辑:曹煦

关键词:浙商 富二代 持续 经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