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走进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图片说明: 元代黑漆嵌螺钿广寒宫图捧盒

图片说明: 明代剔红有盖葫芦壶
“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这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笔下的古代文人生活。时至今日,尽管生活方式已发生变化,但这份闲情逸致通过器物得以承传。正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行的“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展出商代以来3000多年间的600余件文房用具,带领观众走进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这些融合了能工巧匠与文人雅士才智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见证。
文房不只有“四宝”
文房,泛指文人书斋中的器物,且大多是案几间袖珍玲珑的小件物品。其物虽小,却承载、记录、传承、弘扬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本次展览策展人、著名篆刻家韩天衡说,民间素有文房四宝之说:笔、墨、纸、砚。其实不然,文房的品类丰富,早在南宋赵希鹄所撰《洞天清禄集》中就列入了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画等九项内容。到了明末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列入的实用文房用具有数十种,此外还记录有文房清玩雅物若干,如香炉、茶盏、如意、钟磬、数珠、扇坠、镜、钩、钵、琴、剑、茶盏等。
本次展览的展品跨越3000多年文明史,让人们领悟到:文房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钟爱,不仅是因为它们有实用价值,还有其所承载的丰厚文化、艺术、史料内涵。可以说,曼妙精致的文房是文人雅士的挚友和伴侣。以砚台为例,文人墨客皆宝爱有加,昵称为砚田。本次展出的砚台或端、或歙、或红丝、或洮河、或澄泥,必先严选其质,由砚工妙构巧作,精细入微,浑然天成。
不仅砚台的制作十分讲究,装砚台的匣子也要选上好的硬木制成,匣上或嵌玉、镶金,或髤漆,极尽奢华。
是智慧结晶也是文化见证
其中,以螺钿工艺最具雕饰之美,其做法是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并多加金银片屑,很是绚丽夺目。比如本次展出的一件元代的黑漆嵌螺钿广寒宫图捧盒,盒盖装饰广寒宫图案,表现了唐玄宗在吕道士的引导下夜游月宫,嫦娥出宫接驾并以仙乐相迎的情景。盒盖上的人物用整片雕刻过的钿片镶嵌而成,除3位主要人物外,另有11位乐手和3位侍从,按照人物的服饰、神态各有不同,雕刻非常细腻。而一件清代的百宝嵌喜上眉梢象牙笔筒,则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象牙、琥珀、青金石、红珊瑚、犀角等材料。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笔筒上的图案花纹会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除了实用的文房用具,展览中的文房摆件也别出心裁。以一件晚清的微雕象牙屏风为例,它的创作者于硕是近代微雕大师,曾凭借微雕作品《赤壁夜游》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本次亮相的这件微雕象牙屏风,一块很小的象牙板上雕刻了逼真的八仙祝寿图,还刻上了许多比头发丝还细的文字,在没有光学仪器辅助的情况下堪称奇迹。
“我们今天提倡工匠精神,这些文房用具的制作过程便是匠心最好的体现。”韩天衡说,这次展览不是简单地展出器物,而是要通过它们领略古代文人的审美以及背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位观众观展后表示,不仅真切地体会到“笔精墨妙,人生一乐”,更提升了文化自信———原来,我们的书斋有如此悠久、深厚、美妙的文化。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古代文人 雅致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