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中午订餐晚上没到 消费者:网络外卖平台“惹不起

2017年02月15日 11:24 | 作者:赵丽 |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互联网”范围还需明确

记者: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外卖O2O市场规模达1524亿元。与此同时,外卖行业中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今年1月,北京食药监局对外发布消息称,225家网上订餐店铺因“无证”被下线,涉及平台包括美团、饿了么和百度外卖。

孙娟娟:就亮点而言,此次征求意见稿应对的都是目前在实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资质审查不严、餐饮信息失真、平台自我规制不利、送餐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等。对此,此次征求意见稿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分别包括针对资质审查环节的实地审查要求、保障商家信息披露一致性的义务、通过抽查和监测履行平台对入网用户的管理方式以及对送餐的安全要求和处罚规定。

就实际情况而言,随着互联网的创业风潮,通过网络提供餐饮的隐患不仅在于那些进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黑作坊”,也存在于利用社交平台的私人定制、家庭厨房等。对此,征求意见稿第八条规定,利用互联网提供餐饮服务的,应当具有实体店铺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主体业态、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相应的,如何理解该条款中的“互联网”?是彰显了主管部门打击所有无证经营的餐饮服务吗?如果是,又该如何一并纳入对社交网络中的餐饮服务行为?这些问题还需明确。

在引导基础上定标准

记者:外卖市场乱象频出,必须有主体承担责任。从根本上看,外卖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平台迫于投资方及扩张市场的压力,才会对平台上的无证、假证外卖商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导致一发不可收拾。正因如此,很多人对征求意见稿抱以很多期待。

孙娟娟:尽管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严格要求会成为平台扩展线下业务的门槛,进而提高线上业务的安全保障和诚信服务,但是,法律法规本身的精细化不足也会影响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比如,如何实现对包括社交网络在内的互联网餐饮服务的监管。

事实上,缺乏规范精细化这一问题也存在于平台履行实地审查、开展抽查和监测等要求中。在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政府部门对上述职能的履行都有能力培养、程序要求和救济渠道的安排,而当平台在履行上述针对入网用户的责任时,其履职的边界在哪儿、方式如何?存在冲突、争议时,如何保障平台不滥用上述管理方式侵害用户权益?毕竟,一个业态的良性发展不仅仅只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商家利益受到损害、行业萎缩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多样餐饮的选择,而过重的合规要求所产生的成本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朱毅:不能期待一个管理办法就能“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监管办法总是带有滞后性的,只能说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网络餐饮的食品安全风险。

网络餐饮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本着帮扶之心去规范这个新兴餐饮业态,是监管部门的应有之义。现行法规还有模糊地带和执法盲区,不必着急,在鼓励引导的基础上来定标准立规矩,放水养鱼胜过关门打狗。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午 订餐 消费者 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