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协同发展,重头戏还在后面”——千年古城沧州逐梦记

2017年02月20日 16:16 | 作者:李斌等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题:“协同发展,重头戏还在后面”——千年古城沧州逐梦记

新华社记者

“以前想为家乡效力却没有地方,现在终于如愿了。”在保定求学、天津等地工作12年后,34岁的乔婷婷两年前回到面朝大海的家乡——河北沧州,成为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里一家北京药企招聘的第一名当地员工。

东临渤海、北靠京津的沧州是座古城,于北魏年间即公元517年设立,迄今恰好1500年,宋辽时期曾是边关,也是《水浒传》中林冲发配的边疆之地。

京籍药企开始落户,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投产,北京批发商户开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潮下,不仅“乔婷婷”的命运发生着改变,以“镇海吼”铁狮子为城市“图腾”的千年古城沧州,也正悄然发生蜕变,成为一片热土。

千亿医药产业梦:“价值往往是以公斤甚至以克计”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渤海新区一片盐碱滩上,一辆辆大型施工机械车辆往来穿梭,一些厂房拔地而起,占地约14平方公里的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初具雏形。

在沧州,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人们言必提“生物医药产业园”。这个由北京上百家药企投票“投”出来的园区项目,因为具有规模效应和实行异地延伸监管格外引人注目——扎堆落户的京籍药企达到50多家,已有10多家开工建设,2家进入试生产。

事情回到2年多前——根据北京制定的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化学原料药制造须在2017年年底前全部退出北京。

2014 年秋,北京市经信委牵头组织了一场遴选会:从 5 家候选开发区中选出 3家“打擂台”,让企业投票决定转移地,期间第三方公司全程评估,沧州最终胜出……

“北京200 多家主要药企分布在不同区县。‘打擂台’前,我们一家家登门拜访,递材料,介绍新区情况,包括已有的化工基础、工业气体供应和危险废物处理能力,以及毗邻黄骅港等优势。”渤海新区从事招商工作的沈玉堃,至今清晰记得那个夏天,“最热的一个月,我和 40 多个同事2人一组,一一拜访,几乎跑遍了。”

“打擂台”不易,想要“迎娶”也不易——在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接受监管,跨地域生产必须重新进行药品注册。

经国家食药监总局同意,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全国首开异地延伸监管的先河: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持北京身份,由北京食药监部门实施许可和认证并负责日常监管。简单说,就是沧州生产“北京药”。

“以前这里的传统化工产品动不动几万吨、几十万吨,附加值低。现在生物医药的价值往往是以公斤甚至以克计,不单是附加值高而且排放低。”沈玉堃说。

聚集效应正在产生。作为河北省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的唯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还吸引了天津等地药企,企业总数超过60家,总投资200多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落户,让沧州人有了新的梦想。

“争取今年上半年再开工10家。”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说,“希望到2020年,这里承接北京药企达到100家,完成投资500亿元,产值1000亿元。”

“以前,沧州是石油化工城,现在要打造汽车城、生物医药城、核能产业城、生态文化城。”沧州市委书记杨慧说。

满满的“获得感”:“离家近,真挺好的”

紧邻生物医药园区,一条双向六车道的主干道笔直延伸到渤海湾——这就是近年由“化工大道”改名的“北京大道”。道路两旁,有的园区正在建设,有的已经竖起围板。

“小时候经常来这,那时还是一片盐碱地。2015年3月来面试,没想到还迷了路。” 忆往事,已是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人力经理的乔婷婷不好意思地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企业多了,回来的人也多了……”

“多”的企业中,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无疑是一颗明星。

沧州城东南,几座巨大灰色厂房伫立——这就是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身焊接车间里,299 个黄色机器人挥舞灵活的机械手臂,搬运、焊接、码件,动作一气呵成……

3个月完成上百个审批手续,18个月竣工投产……

“沧州工厂创造了世界同类汽车工厂建设的最快速度,也就是‘沧州速度’。”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厂长李斌说,“真的要感谢河北省和沧州市,感谢有关部门。一年多建设期内,仅政府协助召开的两地协调会就有 55次。”

汽车产业带动性极强。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带动下,一批汽车配件企业也纷纷聚集——无论是材料,还是口头介绍,当地干部都信心满满:沧州工厂将直接带动整车以及零部件产业就业人数超 6000人,加上2015年实现整车下线的北汽集团华北(黄骅)汽车产业基地,沧州汽车工业产值未来有望达到1000亿元。

又一个千亿元梦想!

“未来沧州作为一个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将成为对人才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沧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副调研员兰丕禄说。

资料显示:沧州共有与北京合作的项目560个,总投资2660亿元;和沧州建立合作关系的中央企业达36家,合作项目118个,总投资3644亿元……

“我们与北京合作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年均递增28%以上。”沧州市工信局副局长韩桂琴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让老沧州人和新沧州人都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离家近,真挺好的。生活成本比天津低多了,父母能帮我照顾两个孩子,我也可以照顾父母。”乔婷婷说。

35 岁的北京小伙肖红印是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总务科的科员,在沧州工作已有一年多时间。

“这是北京现代首次在京外建工厂,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难得机会,所以我主动报了名。”他说,“现代分工很细,如果留在北京,只能从事一两项工作,而在沧州,许多工作是以前在北京几年都没接触过的,对个人锻炼很大。”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沧州 京津冀协同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