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共享单车们不该学滴滴 应该学淘宝?
共享单车是基于共享经济的大概念衍生出来的小领域、小应用。它解决的并不是很大的问题,仅仅是人们出行当中“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难题。尽管共享单车吸收并借鉴了“互联网+”时代的经验,但是我们依然不能保证其不会遭遇尴尬。
日趋完善的出行体系让“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难题不断得到解决。在共享单车并未出现的时候,面对人们“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难题各大城市已经开始探索和尝试相关的解决方案。而杭州推出的公共自行车的服务以及覆盖城区各个地点的公共自行车的网络让市民“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难题不断弱化。
除了各大城市自身推出的基于公共自行车端的解决方案之外,各大城市还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市民“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难题,借助城市公交、小区巴士、公司包车等手段来解决市民的出行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在这个网络的共同作用下,市民们“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难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地解决,而随着各种思路的不断理顺和推进,市民们“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难题彻底解决的日子越来越近。
共享单车同样解决的是市民“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问题,借助共享经济的理念来解决市民出行难题的理念并没有错,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切入一个相对较为成熟、市场壁垒较高的领域,对于共享单车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在已经趋于成熟的市场中找到新的切入点,如何与现有市场相关方建立良性的互动和联系,避免Uber、滴滴们进入出租车市场时遭遇的问题,成为共享单车面临的全新难题。
可复制性较强的商业运作模式最终让共享单车面临惨烈的市场竞争。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以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极强的可复制性最终造就了其进入到共享单车市场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或许未来的共享单车市场竞争将会比当年的滴滴、快的、Uber的市场竞争还要惨烈。
摩拜单车、OFO以及小X单车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共享单车市场,原本是一片蓝海的共享单车市场,变成了一个竞争惨烈的红海。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踩踏了“互联网+”时代都会犯的错误的红线。
运作模式的雷同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而市场的饱和则让共享单车市场的进入难度进一步加大。简单的复制并不能瓜分市场蛋糕,只会使这块市场蛋糕越来越难吃。随着惨烈的市场竞争落幕,真正能够在这个市场当中生存下来的一定是占得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先机,亦或是他们的商业模式有别于其他的共享单车。而从目前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做到创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企业还很少。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简单的、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最终将会让共享单车市场的战斗异常惨烈。
片面、简单地理解和应用共享经济的共享单车并未真正抓住共享经济的精髓。即使对共享经济理解很透的Uber至今依然没有抓住共享经济的真正精髓,它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遭遇到的运营困境,就是这种问题最直接的体现。Uber单单将共享经济看作是能够向传统行业发起挑战的武器,并将自己看作与传统行业势不两立的存在,这就导致它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为用户谋福利,只会将用户看作它与传统行业进行竞争的筹码。这种不健康的运作方式显然无法最终赢得用户,并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反观共享单车,它们的发展同样会延续并遵循Uber、滴滴等共享经济前辈们的道路,继续沿着它们已经探索出的看似先进的经验前进。在这样一种逻辑之下,共享单车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定会遇到Uber、滴滴们都会遇到的问题。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共享 单车 滴滴 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