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们:六个故事,六种表情
2012年,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全国布局,一些企业看重武清地处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地毯园也在那时敏锐把握时机,首次“触电”,引入全国知名电商唯品会。
2014年3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刚刚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不久后,园区正式更名,借重北京丰富的电商资源,园区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目前,电商园已累计引进企业千余家,其中,电商及上下游配套企业400余家,2016年实现三级税收15.96亿元。
同时,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优势产业,杨东芳认为园区转型升级不能放弃地毯,于是,她们通过专业团队帮助改造传统企业,目前已完成26家地毯企业的“触电”转型孵化。
2016年10月,凭借“电商+地毯”双重特色,崔黄口镇入选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从地毯园到电商园,京津冀产业合作帮助我们实现华丽转身!”杨东芳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赞不绝口。
幸福:“节约10小时,多陪她一天!”
资源共享、人员互通,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为协同提供便利条件的,交通一体化先行功不可没。在天津与河北邯郸之间,高铁的贯通让经常两地往返生活的刁洪旗和他的2万名同事感到十分便利。
1969年8月,为解决天津工业发展有钢没有铁的问题,中央决定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建设天津铁厂(现为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铁),成为坐落在河北省的天津“飞地”。
与天铁同龄,1969年,刁洪旗出生了。后来他像父亲一样成为现在的2万余名天铁职工之一。如今,刁洪旗的妻子还在天津生活。
550公里,天津到涉县的距离,因为有刁洪旗一样的“天铁人”行走,在京津冀版图上,两地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2016年以前,刁洪旗们去天津探亲需要乘坐4482次火车,每日一对,早上8点36分从天津始发,晚上10点28分到达终点站涉县,全程将近14个小时。2015年12月底,津保高铁的贯通改变了这一局面。
“乘坐高铁,从天津到邯郸最快只用2小时9分钟,之后从邯郸到涉县坐汽车需要1个半小时,全程最快只要3小时40分钟。”刁洪旗感到很满足,“单程节约10小时,往返就是20小时,我每次回家就能多陪家人住一天!”
享受:“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如果说“天铁人”的经历是半个世纪前开始的京津冀协同故事,那么,像齐晓红一样的“清华人”正在经历的便是新时期更高层次的协同故事。
自从2010年接受清华控股成员企业“清控科创”安排,从北京来到天津华明高新区担任孵化器“科创慧谷(天津)园区”总经理,齐晓红已迎来了京津双城生活的第7个年头,她的公司以“孵化+投资”的模式带动着一批天津创新企业的发展。
其实,刚来到这里时,齐晓红并没有特别的感觉,那时的她经常感叹当时的天津在金融、科技、人才方面的聚集程度,都难以与北京相提并论。
转机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地区之间交流更加方便,彼此之间也多了理解和认同。
为了吸引优秀的企业入驻,华明高新区竭尽全力为这里的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开通政府部门直线呼叫号码,方便企业办事;安排免费班车,直通机场和地铁;健身房免费开放,还在建新球场;供应低价的农业园有机蔬菜;还将建立幼儿看护室,方便上班族照顾子女。
“我享受的是100多平方米的专家公寓,感觉这里很有人情味儿!”齐晓红感叹,经过仔细摸索,她发现,天津的发展特色在于工业集中,产、学、研结合极其便利,“专家们在北京是科学家,在天津就是企业家”。
2014年,科创慧谷(天津)园区成功引进了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进驻园区,为整个华明高新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下基础,一系列高端制造产业正在靠拢。
“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协同发展会让每个区域都变得更好,我们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齐晓红说。
满意:“异地刷医保,在燕郊养老!”
协同发展中,机制体制障碍的破除往往能带来效果的放大,也更能增强百姓的获得感。
“现在,这里看病不仅有北京来的专家,报销也不用往返北京折腾了,我可以安心在此养老了。”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单人公寓,85岁的京籍老人戴百祺惬意地坐在沙发上,打开了话匣子。
耄耋之年的戴奶奶,退休前为北京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师,唯一的女儿已移居新西兰。为了找一个适合自己养老的地方,她在北京市内一连跑了近30家养老院,但不是住不进去,就是价格太高,最终她住进了距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的一所养老院。
然而,与生活在燕郊的数以十万计的“北京人”一样,她对京冀医保不联通带来的不便深感苦恼。
“异地医保报销开通之前,我如果选择不回北京而在当地医院看病,需要先开异地就医证明,再自己垫付医药费,然后再回北京报销,十分麻烦。”戴百祺说。
在老人的期盼中,这个问题在今年1月初终于成为“过去时”。与养老中心一墙之隔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燕达国际医院与北京医保系统顺利联通,北京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可直接结算。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正不断向这里辐射。(参与采写:高博、齐雷杰、王晓洁、孙琪)(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