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航站楼里美丽的逆行背影:虽不起眼 也代表国门形象
不起眼的她们 也代表国门形象
2017年春运已经正式收官,但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里,这几天旅客依然很多。“都是陆续返京、返校的。”身着深色西装制服,化着淡妆,赵玉娟露出了标准的微笑。
如今,只要键入赵玉娟三个字,网页上出现的几乎全部都是本报报道的2月9日她机智救人的事。“航站楼里,旅客各种突发情况都可能出现,但是,像那天这么紧急的,真不多见。”赵玉娟主要负责的是从停车楼到安检入口前,所有大型手推车和行李员的管理。相对达到层,2层出发层人多、对车的需求量大、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也多。
“代表国门形象。”这是赵玉娟经常自省,并对行李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别看这份工作是航站楼里最不起眼儿的一个,但却不可或缺,它的流畅、便捷与否,直接代表一座航站楼的综合管理水平,乃至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也因此,那些穿着橘色工作服,推着一组组手推车,在涌向出发口的人流中奋力逆行的背影,也被形容是航站楼里最美的逆行。
要体力有技巧 每人每天步行10公里
要做到“最美”,并不容易。赵玉娟说,所有来T3的旅客,几乎都离不开手推车。捡到钱包、拾到证件,这种事几乎每位行李员都常遇到。
手推车工作是一份相当有技巧的体力劳动。T3航站楼里的手推车车型共分两种。
一种被行李员们称为“老车”,这种车的扶手是圆的;另一种的扶手是扁的。单独推,哪种都易行,但行李员的工作,需要把它们按照10个一组穿在一起,整理完毕后放到固定的点位。所以,车型不一样,穿起来推就显得特别费劲,尤其拐弯时,行李员要用右手前臂,顶着扶手下方的车篮,让车轮稍稍抬离地面。一天下来,除了双脚,最累的就是手臂。后来,她们在工作中总结出经验,把“老”车放在一组的最前面。“这样推起来就容易多了。”
2层出发大厅的入口有6条通道。大厅门外旅客下车的露天区域,有25个行李车摆放点。行李员要把那些被推到出发口处的行李车,按组推回到原处。这个过程,除了行李车本身的重量外,还要经过有坡度的廊桥,对体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整理、送回手推车平均10分钟一趟,每名行李员每天的行走步数,平均都有两万多步。“经常占领微信朋友圈封面。”赵玉娟笑道。
编辑:梁霄
关键词:航站楼 逆行 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