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没资质、假广告、诈骗 朋友圈招生暗藏“5个坑”
现象
微信营销圈里有的是各种专家
随着微信社交作用的扩大,目前微信营销已经成为众多机构及个人招生、招学员的重要工具,各种专家频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而传授微信营销的攻略也充斥网络。
有的微信营销机构号称“6年不发一张传单,仅靠微信传播就拥有数百名学员”。这类营销号召经营者要精心打造朋友圈里的专家形象,营造优质的朋友圈内容等,设计点赞送礼等互动活动,以吸引大量的转发和报名。
有人曾计算,如一个拥有200名学生的培训机构将招生信息发到微信平台,假设每个微信朋友圈有30人次的曝光度,如200名学生家长同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培训机构的招生信息,将会有200×30=6000人次的曝光。
记者从微信上搜集到诸多培训班招收学员或会员的广告,按照培训内容可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投资类,学习如何炒股、炒汇等;第二类是医疗服务业,包括推拿按摩、针灸、口腔医疗等;第三类是整容业,包括文眉、微整形等;第四类是教育类,培训英语、书法、写作等;第五类是艺术类,如学习绘画、乐器等;第六类是健身类,如武术、太极拳等;第七类是技能类,如学习烹饪、化妆等。还有一些是另类培训,比如传授如何交友的情感培训。
这些招生培训的广告承诺都非常诱人,而且图文并茂,但收费金额不菲,大部分在每次培训万元以上。
提醒
防范微信招生的“5个坑”
和线下的社会招生培训一样,微信朋友圈的招生培训也埋藏着诸多陷阱和问题,如交费容易退费难、虚假承诺等,要防止上当受骗,报名者需要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
招收学员的主办方
并没有相关培训资质
目前在社会和朋友圈里活跃的很多培训机构均未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有的只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打着“教育咨询”的旗号开班。有的培训班规模不大,培训双方之间只能视为民事合同关系。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庞理鹏律师建议,消费者选择教育机构时,最好先查看对方的资质,尽量到正规的教育机构报名,签订合同前,核验对方是否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办学许可证》等,并仔细校对资质证书是否过期,名称与网上不符等容易混淆受骗的内容。
编辑:梁霄
关键词:资质 广告 诈骗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