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传统文化传承这考题如何解

2017年02月27日 09:17 | 作者:郭奔胜 郑良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如一颗颗珍珠洒落在广阔大地上,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这是一道必答的考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进闽西山区县连城,深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基层干部、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思考,观察他们如何破题。

timg (9)

考题一:守住“形”与“神”才是守住传统文化

“形神兼备”是传统文化保护中必须守住的底线。在人口只有33万的连城,既有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历经800多年风雨、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条底线如何守住?

在“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金坤看来,有形无神、有神无形都不是连史纸的本来,而守住本来才是文化传承的真谛。

一张薄薄的连史纸,要经过竹丝做料、水碓打浆、捞纸、焙纸等72道程序,全部由匠人手工完成,一张张细腻光滑、质白如玉、厚薄均匀的连史纸,代表了中国竹制纸技艺的高峰。

邓家造纸始于清康熙年间,经11代人代代相传,没有间断。如今,邓金坤制纸采用的仍然是和几百年前一样的工艺,其生产“车间”也保持了数百年前手工作坊的形态。

和邓金坤一样坚守着祖传工艺的还有33岁的马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艺”传承人。

在樟木制成的雕版上刻好印刷文字、图案,用刷子均匀抹上墨汁,铺上一张连史纸,用干刷轻擦,一幅墨迹淋漓的书页立刻展现在眼前。

背后的工艺远非如此简单。马力告诉记者,四堡雕版印刷工艺要经过写样、上版、雕版、打空、印刷等环节,全部手工完成,对从业者书法、绘画、木刻等技能要求极高,需要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苦功夫。

30多幢深宅大院、21座古祠、6间书院、一条千米古街……建于明清时期的客家古建筑群在宣和乡培田村完整保存下来,有着“民间故宫”美誉,这里至今仍生活着300多户人家。

穿梭于白墙乌瓦、飞檐翘角的古民居,端详留存在深宅大院里的牌匾、对联,古代客家人“耕读为本、崇文重教”的流风遗韵跃然眼前;走在曲折的古街、巷道上,仿佛还能听到800年前踏过青石板古街的马蹄声,古建筑的“形”与客家文化的“神”浑然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传承 文化 传统文化 连史 考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