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综艺“清流”因何涤荡人心?

2017年02月27日 15:05 | 作者:兰德华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1999年,是我国综艺节目第一个历史节点。当年,省级电视台开始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竞争压力大,中国综艺节目市场开始火了起来。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为代表,包括后来央视的《幸运52》《非常6+1》等。”

第二阶段,从“超女”到“中国好声音”,这一阶段的综艺模式是从欧洲引进来的。而第三阶段诸如“跑男”、“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模式,则主要来自韩国。

“港台模式很快过时了,而‘选秀式’的欧洲模式最大的缺点是规则比较死,每个人都有比较固定的角色,嘉宾发挥的空间有限。和前者相比,‘真人秀’模式的剧本没那么死,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大创作空间。”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开始,我们的节目模式开始与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符合,开始从中国古代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获得生命力。“通过很接地气的节目制作方式,观众很好接受,这自然就能火起来。既不像港台的‘嘻嘻哈哈’和欧美综艺选秀模式的条条框框,也不像韩国节目模式的徒有热闹。”

在孙佳山看来,文化类节目走红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下的节目模式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观众的贴近。”

而这种端倪,此前就已经出现。

《见字如面》的导演关正文,同时也是此前广受好评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和策划人。他告诉记者,“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当时取得漂亮的社会反响中受到启发,尽管当时并没有什么节目上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也觉得,能有机会把丰富的汉语语言宝库打开并传播,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开启中国原创综艺节目新时代?

实际上,中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的现实,也在倒逼综艺节目模式上的创新。孙佳山认为,和此前三种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节目,可以被看成是综艺节目发展的第四种模式。“这一阶段是中国真正原创综艺节目的阶段。”

与此同时,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节目的热播,也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接力出版社出版的该节目的衍生的系列出版物,也获得了不俗的销售表现。

“尽管节目的影响力会带动相关出版的销售,但出版物实际上是在节目之外的另外的一条河流中用了更适合阅读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实际上,大家在一个大的传统文化领域上,分别用各自的专业角度做传播。”

“文化节目能够突破传播的瓶颈,然后走入大众本身,现在来看还是多少有点令人意外。市场并没有天然建立起对文化节目价值的那样一种信任和更符合市场规律的评价。因为,我觉得市场收益,必然是之后出现的。”

关正文表示,文化类节目应该是更看重长远的,比如说它的节目生命力更长,产生效益的周期更长。获得效益的可能性,需要逐渐开发。从另外一种角度讲,文化类节目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坚守,或者是简单情怀的问题。“任何有价值的题材,如果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传播的话,实际上作为我们节目生产人来讲,你的工作的价值就是非常有限的。”关正文更期待激发观众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因为这恰恰是文化综艺给大家提供的娱乐的快感”。在关正文看来,“一档文化节目的价值,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它的认知价值核心对现代人的启发,一种对活跃的思想状态和感知状态的启发。”

同时,孙佳山认为,面对这些可喜的现象也不必过度乐观。“中国平均文化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还是比较弱的,剪辑师、分镜师,甚至节目的剧本等,我们的综合技术能力仍有待提高。”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节目 模式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