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解码西藏首个易地扶贫搬迁点:从乱石滩到“三有村”
搬出了“穷窝”,如何拔掉“穷根”?尼玛次仁在搬进新家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曲水县借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对搬迁点规划了居住区、生活区、商业区、产业区,配套了奶牛、藏鸡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开发了商品房,让搬出来的群众有事干、能致富。
33岁的尼玛次仁如今当选为村临时党支部委员,负责管理奶牛养殖合作社。他说,83名群众在合作社就业,有稳定的工资。到年底,合作社经营收入,给全村分红,每人可得3000多元。
除了在家门口做事,村民们还通过培训,在县城或者拉萨的商场、医院、企业等,从事保洁员、销售员、驾驶员、保安等工作。
“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是贫困户最热切的期盼。”毛鑫说。
针对不少群众因病致贫问题,三有村建设了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卫生室,配备了常规医疗设备,有丰富从医经验的医师定期坐诊。卫生室医生门丹蕊说,卫生室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为重症、疑难杂症病人提供远程会诊。
此外,三有村每个村民都参加了医保,在哪一级医院就诊,都可以按比例报销。尼玛次仁说,去年姨姨治病花了6万多,全都报销了。
居者有屋,勤者有业,病者有医,劳者有得。尼玛次仁高兴地说:“包括我自己在内,村里人都脱贫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扶贫搬迁点从开建到建成新村,达嘎乡党委原副书记、三有村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索朗央吉和村里的党员们一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群众培训就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当索朗央吉调离三有村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来送行,为她献上一条条哈达。71岁的老阿妈娜多眼含热泪,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放:“你这么好的姑娘,把大家当亲人一样照顾。能不能别走啊。”
拉萨市扶贫办主任李海云说,拉萨市在三有村建设过程中,坚持搬迁和就业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构建企业、致富能人、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动机制,“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模式。
编辑:梁霄
关键词:解码 西藏 易地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