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治网瘾各国有各国的高招儿

2017年03月02日 12:02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内容包括禁止未成年人在每天零点至早8点期间玩网游,智能手机等产品应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通过虐待或胁迫等非法手段帮未成年人“治疗网瘾”,等等。

网络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及海量信息的同时,其“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显现:青少年沉迷网络正在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是各国都为之头疼的顽疾。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动员多方力量,采取限制年龄、限制时间、网瘾治疗、家长顾问、坐禅诵经等多种手段措施,为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而不懈努力。

timg (1)


韩国

没有手机一样能生活,还能生活得更好

近年,韩国媒体连续曝出了几桩人伦惨剧,为此,韩国政府“痛下杀手”,力图在保护青少年和发展网游产业之间寻找平衡点。

2010年11月16日,韩国釜山发生了一起中学生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遭母亲责骂,一怒之下杀害母亲的人伦惨剧,整个韩国社会为之震动。

根据韩国警方的调查,李某的父亲由于长期出差在外无暇顾家,而李某的母亲则因为开照相馆维持家用,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李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沉迷于网络游戏,尤其喜欢暴力游戏,并且经常耽误学业,平时玩游戏到凌晨两三点钟,为此李某和母亲经常吵架。虽然李某曾经接受了三次社会团体的网络游戏“戒瘾”心理咨询,但一直没有效果。

2010年11月15日晚11时左右,李某再次与其母发生剧烈争吵,一怒之下扼死了自己的母亲,随后因恐惧和自责在自家阳台的燃气管上上吊自尽。随后,警方在李某的书桌上发现一封遗书,遗书上写着:“妈妈因为我玩游戏责骂了我,我做了无法原谅的事情,对不起。”

“灰姑娘法”:禁止青少年深夜网游

2011年4月29日下午,韩国国会针对限制青少年深夜上网打游戏的《青少年保护法》进行审议,提议案包括两个重要内容:禁止未满16岁的青少年在午夜12点至凌晨6点在线游戏;国会议员辛智浩提出将年龄提高到19岁。经过激烈辩论,最终韩国国会法制委员会通过了16岁这个版本的修正案,而辛智浩提出的修正案遭到了否决。由于该项提议案规定午夜12点后对青少年网游进行强制断网,如同童话里的灰姑娘午夜必须离开舞会,不然马车将会变回南瓜,故被韩国媒体称为“灰姑娘法”。

修正案于2011年11月正式施行,具体的评价方法与实施程序在《游戏产业振兴法》修正案中加以细化,因此,韩国网游企业有义务针对未满16岁的青少年在凌晨12点至早上6点之间掐断网游,违反者会被处以两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0万韩元以上惩罚。

法案通过后,韩国游戏业者反应激烈,但韩国政治界表示欢迎,他们认为正是由于网游企业在消除青少年网络“中毒”方面做得不够,才导致该修正案的通过。《韩国日报》评论员发表观点:“青少年网络‘中毒’已经成为韩国社会的严重问题,韩国网游企业要为社会负责任,同时韩国政府也要完善相关措施。”

防治网瘾从娃娃抓起

韩国有16万名年龄在5岁至13岁之间的孩子患有网瘾,他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个人电脑上网。一旦不能上网,他们就开始心不在焉,甚至紧张不安。而为了上网,他们能忘记吃饭或上厕所。

朴静仁是一名11岁的韩国女孩,每天陪伴她入睡的不是可爱的泰迪熊,而是一部智能手机。早上被手机闹钟叫醒后,朴静仁做的第一件事是戴上眼镜,浏览朋友发来的信息。在学校里,无论是上课,还是吃饭,或者是下课后,朴静仁都是手机不离手,不断给朋友发送短信。她还很喜欢一款名为“数字化宠物”的应用,每隔一个小时,朴静仁都要喂这只宠物,她说:“如果手机电池电量低于20%,我会感到不安。如果长时间不和朋友们联系,我也会感到不安。”

虽然手机不离身,但朴静仁的成绩很好,她在课堂上会自信地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与朋友们的关系很好,还非常喜欢学校的烹饪课。在一次“数码瘾”测试中,朴静仁得了8个红旗,足以被认为不健康地依赖智能手机。在韩国,像朴静仁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他们被认为不可能患上“数码瘾”,但却成为了韩国网络普及的“副作用”。

对此,韩国政府十分担忧青少年的未来,便强制性地限制3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期间使用数码产品和互联网。幼儿园教师金俊熙说:“家长会把孩子放在有智能手机支架的婴儿车中,或者让孩子在购物手推车中通过平板电脑观看电影。我在幼儿园工作了10多年,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孩子不会控制他们的冲动。”在能够阅读和写字前,一些孩子就先学会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玩游戏,金俊熙认为,触控屏设备使儿童更加焦躁不安,也更不容易沟通。

为了加大防止学龄前以及学龄儿童染上网瘾和数码瘾的力度,2013年,韩国政府规定,对于3岁至5岁的儿童,幼儿园老师不得过度使用数码产品和互联网,并且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控制使用数码产品,避免长时间上网带来的危害。根据政府的要求,金俊熙也改变了她的教学计划:以引导儿童利用计算机从事积极活动为主,比如听音乐;让儿童了解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玩游戏的冲动;教导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如果想玩计算机游戏,也要听从家长安排,玩一会儿后让眼睛得到休息。

宣传教育活动:对网瘾说不

韩国京畿道教育厅曾发起了名为“对网瘾说不”的活动,在韩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此项活动是对自制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群体进行网络伦理教育,以减少和消除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发送垃圾邮件、恶意发帖等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现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京畿道教育厅从校园教育着手,先后对12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培训,保证每个学校受训过的教师平均达到6名以上,让他们能够就信息化的副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指导。同时,京畿道教育厅联合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举办了“学生家长网络教室”、“网络学校”、“预防网络犯罪讲坛”、“零网络成瘾运动”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和家长正确的网络意识,营造重视网络健康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网瘾矫正中心”并非像监狱一样

2015年,韩国青少年网瘾矫正中心正式开放,它位于韩国中部相对偏远的地方,距离最近的小镇约4.8公里。该中心向学员提供三周到四周的课程,通过开展如徒步旅行、攀岩、吉他等综合性活动,让青少年脱离网瘾的控制。仅开放的第一年,就有约5000名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矫正培训,他们是被父母或老师送过来的,来之前他们都经过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是否隐瞒或虚报上网时间、是否觉得上网比和家人在一起更有趣等内容,而测试结果显示,他们都属于“危险级别”,即上网到了痴迷的程度,导致翘课挂科、在生活中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正常交流,其中不少孩子变得孤僻,性格变得冲动、富有攻击性。

17岁的尹永元是首尔北部抱川市的高中生,他在寒假时被父母送到了这里,因为他曾在暑假里每天打游戏超过15个小时,开学后每天花在打游戏上的时间也超过了12个小时。来到矫正中心的第一天,尹永元必须把所有的私人物品上交,他说:“我很绝望,心里想着没有未来了,这里就跟监狱一样。”后来,他不断地做噩梦,梦里他拿着手机玩游戏,屏幕上的内容清晰可见,可是当他醒过来时,才发现两手空空。在一堂绘画课上,老师让学员画动物,尹永元直接将家人画成了大猩猩的样子,觉得父母给自己很大压力。

在教室的墙上,贴着学员们刚进来时填写的答卷,在回答“向往的职业”时,大部分孩子都填了“程序员”。来到这里的青少年在逐渐适应没有手机的生活,尹永元会在课间休息时跑到操场上玩雪,后来他还发现自己对下棋感兴趣。中心还设有图书馆,有些学员发现了读书的乐趣。“比我想象中要好多了,在家里就是打游戏,在这里还能跟小伙伴说说话。”14岁的金顺民说。

在矫正培训的最后一天,学员们要接受网瘾测试。回到学校后,也要接受学校老师的定期检查。矫正中心校长沈永库说:“在这里,孩子们会知道,没有手机一样能生活,还能生活得更好。”

编辑:赵彦

关键词:治疗网瘾 青少年沉迷网络 青少年健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