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全国两会聚焦农业改革:为“老病症”开出“新处方”

2017年03月11日 10:50 | 作者: 李彤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新处方 “调结构培育新动能”

针对2017年农业稳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放在了首要位置,明确“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1000万亩以上。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

“粮食生产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要保障全国人民能够到点开饭。”为了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农业部开出的“处方”是做到三个“两”。韩长赋说,要保住稻谷、小麦两大口粮面积和产量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稳住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价格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只要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韩长赋介绍说,去年我国启动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这是我国粮食收储制度的重大改革。尽管玉米面积调减了近3000万亩,但一些停产、半停产的玉米加工企业运转了起来。

农业生态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抓住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是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必然方向。

“我国农村上千年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适度规模化、现代化正成为大趋势。”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有相同感受。他说,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地,但企业的规模还较小,与市场地位不符。他预测,随着农业新动能的提升、国人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十年将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定价权的世界级企业。

验疗效 “提升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益”

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让结构性改革有了坚实基础,而新阶段检验发展成效的“试金石”是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益。

改得对不对,市场说了算;改不改得动,农民说了算。在陈锡文看来,农业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对于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郭社荣认为,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签,加快实施区域品牌建设,有利于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高库存困境。他建议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扶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思维和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

改革主攻方向已然明确,促进农民增收则是完成任务的抓手。记者梳理发现,有关部委单位在挖掘新动能、拓宽新渠道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为农民增收“铺路搭桥”,打出了“组合拳”。

为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增加农民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支持农民工、中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主要方式、扶持政策和保证措施。

为做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29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地区实现了集体经济变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头并进。

为增强农业补贴的指向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三项农业补贴“三合一”,整合成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体现了“谁种粮多,优先受益”,避免财政支农过程中零敲碎打、平均用力。

为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两办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全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

针对农地“三权分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做客人民网《农说》栏目时表示,进城务工人员放心的将承包地流转给留下来从事农业的农民,土地经营权逐步向职业农民流转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他们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这样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希望、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职业。”

“病症”已然查明,“药方”也已开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是三条底线。同时也要看到,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会遇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历改革的阵痛。在国家重农强农调子不变、力度不减的强有力支持下,农业定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全国两会 农业改革 老病症 新处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