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汪学群:孟子以人为本仁政思想的价值取向
恒产恒心:得民心的前提是制民之产
施仁政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得民心的前提是制民之产。孟子写道:“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因此,必须“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如果不制民之产,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具体的目标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民生,给予他们适当田地耕种,辅之以副业,生活富裕后再施以道德教化,丰衣足食,理想的社会不难实现。
治理经济必须从井田开始。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所谓井田指方里而井,井田为九百亩,分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部分为公田,其余八部分是私田,大家先耕公田,之后再各耕自己的私田。如此,耕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百姓亲睦。另外,正经界是把田地的多少与社会的等级结合起来,这只是为了有序,在当时是必要的。同时也要“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尤其是减赋税,实行十分之一的低税率,减轻百姓的负担,也是仁政的举措。
孟子还概括出五项政策:一,“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二,“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三,“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四,“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五,“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除了尊重贤人、任用能人之外,其他四项都与经济相关。如对市场存放的货物不征租赁税,按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以免积压,在关卡只检查而不征税,耕者助耕公田而不征收私田赋税;人们居住地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等等。尤其可贵的是,孟子充分肯定这些经济措施对仁政实施的积极作用。
仁心仁政:以性善为特色的心性论与道德学说为前提
孟子的仁政实际上是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源自不忍人之心,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谓的不忍人之心是指人的同情心,此心是人先天内在固有的,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同情心即仁心,在实践中转化为仁义礼智道德,道德又转化为政治,如果“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把仁心当成施仁政的基础,说明他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为特色的心性论与道德学说为前提的。
虽然孟子讨论仁政的政治框架早已成为历史,其仁政思想的局限性十分明显,但是孟子把仁引入政治,实现由仁心到仁政的转变,道德与政治有机地结合,由内圣开出外王,达到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这既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发展,也为后来儒家仁政思想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经典的范式。另外,孟子有关以民为本、怀仁义、制民之产、仁心达于仁政等主张,都体现了儒家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可以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道德层面上的借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汪学群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汪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