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怎样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7年03月14日 13:55 | 作者:倪弋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

创建“双一流”大学要靠内功

一些高校着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但也出现一些盲目“挖人”现象,“双一流”大学不是靠“挖墙脚”建成的,要靠扎实的内功。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统筹机构,严格人事工作制度,使人才流动规范化、有序化。此外,调动校内校外两个积极性,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破除论资排辈,完善考核评价,培养一批有潜力的本校学术骨干。

(本报记者 张志锋)

青海民族大学校长何峰代表

打造一支“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这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乡村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建设力度,有计划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同时,要有一支“教得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尤其针对乡村教师流失现象突出问题,要通过增加工资待遇等,稳定教师工作,确保更多孩子成就梦想。

(本报记者 何聪 常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王承德委员

外语人才培育应定向化

目前,中小学学生学习仍存在科目多、内容重、作业多、试题难等问题,尤其是很多地方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外语,小考、中考、高考都要考外语。学习外语,学生有兴趣自然无可厚非,但没有必要过早过多要求学外语。建议对外语考核进行必要的限定。外语人才应有方向有目的的培养,根据不同行业、学科设定。

(本报记者 魏哲哲)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

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集团化办学,将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存量激活。同时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投入的绩效性,既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又要调整投入比例,将重心转移到课程研发、教师科研、课外活动等方面,还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补齐人才短板。同时建议重新核定教师工资标准和绩效,进行职称改革,加大教师校本化专项培训资金的投入。

(本报记者 李坚)

北京奔驰汽车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代表

像精准扶贫一样提升职业教育

国家逐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硬实力在增强,但软实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企业很难招到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业院校毕业生。建议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对职业教育扶持要借鉴精准扶贫的思路,从粗放的投入向精准治弱的转变,尤其是需要认真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问题,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本报记者 贺勇)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委员

深化产教融合把企业引入校园

要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产教融合。政府要变主导为引导,行业要变指导为评价,学校也要变独行为同行,尤其是要把企业引入校园,突出行业、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深化教育链、产业链融合,激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棋局”。

(本报记者 倪弋)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教育 投入 教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