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东中西部高校之间抢人才 有些所谓人才跳来跳去不断刷薪

2017年03月20日 17:44 | 作者:李艳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创一流不是抢“帽子” 业内期待上层有新动作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若以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为依据来排名,“‘数人头’的做法助长了高校间的恶性‘人才战’”。

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波抢人潮中,高校到底抢的是人才还是这些人拥有的头衔?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在今年两会上表示,目前高校的“挖人”行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挖头衔”。只要有“头衔”,不管人才本身是否适应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律挖来。丝毫不顾人才引进后是否能真的把学科建设带上去,将所在学科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学科。

在他看来,“双一流”建设需要有时间的沉淀。而现在很多高校却过于功利化,只顾一味地“砸钱”,并没有考虑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究竟是什么,这对于高校的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我们曾经针对业内人士做过不少的咨询和访谈,业内普遍还是期望管理部门能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设立薪酬上限,以及不以头衔论英雄。”洪文说,当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院士等等这些“帽子”与世俗利益绑定得过分紧密之后,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马敏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也建议,要精简名目众多的人才引进计划;并设置合理的工资“天花板”,以避免各高校间对人才的盲目攀比和竞相叫价。

今年1月份,教育部印发《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显然也是注意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人才流动应得到尊重 中西部高校发展一流学科是突破口

在洪文看来,尽管这场人才抢夺战中大家都反对个别高校的挖人行为,也在争取早日结束这种“混战”,但是人才有流动的自由,这种自由应该得到尊重。

他认为,如果要说这场人才抢夺战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有利于优秀人才和团队将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特定的时期人才流动十分自由,成就了许多大师和思想的争鸣。民国时期,不只是大学教授们能自由流动,中小学教师队伍也能自由流动。

洪文认为,虽然目前的情况与历史不尽相同,但要求政府部门出政策限制人才流动是不现实的,中西部高校更应该从自身情况入手,寻求突破。

坊间流传,目前在大学间,定价水平大约为:“长江”“杰青”学者“年薪100万元+1套住房+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这样的“价格”,对中西部高校来说确实有点高。

洪文表示,《实施办法》鼓励各地区突出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的高校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地方化的特点。他建议中西部高校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还是要以发展一流学科为突破口。实际上就算北大、清华、复旦知名院校,也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

中西部高校因地理位置和历史积累,在一些特定的学科极有优势,比如内蒙古的畜牧、农业学科、兰州的冰川冻土研究、甘肃的的敦煌和丝绸之路研究等都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洪文建议,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办高水平的专业,学科办好了自然有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筹码。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高校 人才 刷薪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