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北大教授讲述宝藏背后:盗墓贼手上可能是假文物

齐东方在考察山西云冈石窟窟顶遗址现场。图/社科院考古所
一艘阿拉伯商船,满载着中国的货物从扬州出发,在印尼触礁沉船。后来被德国人发现,打捞起来,最后被新加坡整体买下,再由好奇的由美国人拍成纪录片又出了书,将它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在揭开诱人的宝藏之谜以前,齐东方常常以上面这段话归纳宝藏的主人——“黑石号”沉船一生的境遇。而它的境遇正折射出千年以来人类海洋贸易的多姿多彩。
3月的一个阴冷的周末,北京大学考古博文学院教授齐东方来到成都博物馆,以“海上黎明”为题向观众介绍了当下海洋丝绸之路的考古新发现。成都博物馆地下讲厅的外春雨簌簌,讲厅内500多人济济一堂,聚精会神的听着齐东方讲述在印尼海港,此生最热的一次现场考古。齐东方飞快的讲述着数十万文物重现人间的经过,一张张幻灯片隋唐铜镜、长沙窑、唐青花、金银器、玻璃器……夹着东南亚的果香和海风扑向猝不及防的内地观众。
然而,他们没想到除了宝藏,齐东方即将告诉他们一个更大的秘密。
百姓的口味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
1200多年前,湖南湘江边的一名窑工在瓷壶上描下这首质朴的唐诗。订货的大食(阿拉伯)客商喜欢充满东方气息的毛笔字,让这个瓷壶有机会带着江南春(微博)色跨越重洋,走进千万海里以外阿拉伯贵族的泥土房中。
然而行程还未过半,客商的船便触礁而沉。直到21世纪初,齐东方来到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保管处,看到这个“春色”壶和它的同胞兄弟姐妹们,“我到那儿一看就晕了”,齐东方形容这次邂逅时说,“书架似得(展柜),一个一个一个,一排一排一排,完好无损。这批完整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就是唐晚期长沙窑的杰作。
长沙窑瓷器是特别的,从唐以来的“窑系”家谱里,几乎不见它的踪迹。齐东方在各种文献里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句诗。但考古发掘出来活生生的长沙窑器皿却在自述它的历史,“长沙窑的瓷器是唐外销瓷器里面最主要的,同时也是由中国考古大规模发掘揭露(历史)最早的一种(瓷器)。”
齐东方介绍,过去对遗址发掘,很难发现好的东西。因为窑址留下来大部分是打碎的残品。而博物馆里面能收藏一两件就很不错了。“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货”让齐东方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许多瓷器上有文字或是图案。齐东方把上面的唐诗称作“顺口溜”,因为这些文字非常难得的反映了唐代百姓的意趣。
“长沙窑制作的产品特别接地气”,齐东方表示,“除了一般的纹样之外,很多写些字,很多都是当时的顺口溜,这种顺口溜老百姓比较喜欢,甚至题记,还有点带游戏状态。”这为研究一千多前中国社会的市井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而上面的釉色,则对中国陶瓷工艺研究和色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齐东方在青海都兰遗址发掘现场。图/社科院考古所
知识体系的颠覆
“黑石号”沉船上长沙窑、唐青花与江心镜对旧有知识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印证,但沉船里成批文物带来的问题远比答案要多得多。
从“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邢窑白瓷中,有的底部写着“盈”字,甚至有“进奉”的字样。唐玄宗时期建“大盈库”作为玄宗的私库,存放各地贡品。器皿底部刻“盈”,即意为皇室专用。而“进奉”字样就更加明了,按过去的研究便是向皇室进奉的贡品。但这个认知却对沉船文物考察带来困难。
“有进奉字样的这种瓷器,出现在一个商船上,尤其是往外国运的货物上,没有道理啊。”难道贡品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齐东方觉得这当中的原因,无法按照过去的知识来推理。
同时“黑石号”上还发现数百个半人多高的大罐子,长沙窑的瓷器被发现时就整整齐齐码在这些罐子中。用齐东方的话说,这就是古代的“集装箱”。本来唐代瓷器烧制技术已经很高,这些“集装箱”的工艺没有太多研究价值。直到齐东方通过一个印尼收藏家了解到当地人对这些大罐的认识。
“印尼的一个收藏家自己的家里收藏的这些,”齐东方说,“我英语很糟糕,只会一点,我那一进这个屋,我突然想起一个来:My GOD!”
不大的屋子里,各式各样的大罐子满满当当,一直从地上摆到墙上的壁柜里。后来齐东方才知道,当地人十分喜欢这些大罐,甚至买椟还珠,不要里面商品只留罐子。
原来当地的部落把大罐作为尊贵的神器,有的放在门口,有的在嫁娶派上用场,“酋长死了,还用它装骨灰”。就这样一种物品通过贸易来到另一个地区,改变了原来的用途,被赋予新的含义。除了“集装箱”罐子,在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中发现的类似情况还有很多。齐东方解释,这里面有误读,也有转化,这也是海上丝路考古中一个亟待研究的文化课题。
盗墓贼的假算盘
比起精美的瓷器,齐东方更喜欢这些脏乎乎的大罐子和并不起眼的伊斯兰陶。他认为这些物品更说明问题。然而现实却无法给予齐东方更多的空间对它们进行研究。
目前,海外有三艘沉船的出水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分别是1998年印尼勿里洞发现“黑石号”沉船,2003年印尼爪哇发现井里汶沉船、还有1975年在韩国发现的新安沉船,这三艘船上出水的数十万件文物,正逐渐拼凑出从公元9世纪开始到公元12世纪之间,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海上贸易往来和文化互动。
其中新安沉船由于学术界的早期介入,被研究和宣传的最为彻底。“黑石号”沉船经历一番周折,也总算整体被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收藏,然而被称作“海上敦煌”的井里汶沉船最后结局却和陆上敦煌一样无奈。据齐东方了解,井里汶沉船出水近40万件文物目前已经四散。
即便如此“黑石号”的研究依然进展缓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黑石号”所谓的“抢救性打捞”只是一个商业行为。“考古和打捞是两回事,考古就要按照考古学程序进行调查”。拿唐铜镜来说,如果是考古式打捞就一定得交代这个铜镜出现在沉船的哪个部位,它的旁边都是什么。这些问题同样出现在陆上的考古发掘中。
“电视里面这儿赛宝,那儿赛宝,这个东西多么值钱。考古的无动于衷。(因为)我们考古的都知道,经过文物普查,早就知道(下面有宝藏),但是不去挖,主要是(出于)保护的意义。”
此外,齐东方表示,墓葬中的物件,一旦被盗墓者拿走,“就没有价值了”。在引起轩然大波的“曹操墓”认定问题上,有民间人士就指考古队从盗墓者手里采集来“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不能用于墓葬的认定。其原因也在于失去环境的文物,很难说明任何问题。
对于沉船文物的研究也是一样。先要对整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有一个整体了解,才能分别对器物进行论证和研究。“对单个文物进行研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齐东方表示。
海上丝路的考古博弈
十七世纪以后,东印度公司的兴起,让亚欧之间的海上贸易变得十分频繁。动则一年以上的远航,死亡率很高,但人们仍然踊跃上船做水手,“假如当两次水手侥幸活了下来,一辈子就衣食无忧了。”
即使这样,沉船率也有10%之高。再往前溯,远航的风险更高。据《新唐书》记载,印尼爪哇岛(古称诃陵)是中国来往南亚和西亚海上交通的要隘,也是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这里海盗出没,沉船频发。
据齐东方推测,在爪哇岛礁石密布的水域间还有很多宝藏等待被发现。然而没有节制的打捞将会是对这些文物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考古挖掘技术性极强,擅长北方田野考察的考古学家,到了南方可能就无法施展手脚,更不要说水下考古。
“我知道现在民间对于考古事业是支持的,但是比如说私下拉出考古队,这个是不行的,”齐东方表示,“考古,大学本科学四年,然后得在工地干很多年之后才能拿到一个领队资格。而田野发掘技术,在课堂都教不了。”
而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器物的研究。从宏观上看,贸易给人的经验和教训是双向的馈赠,还有当中的文化交流研究。海上考古才刚刚开始,而这些研究都还没开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北大教授 宝藏背后 盗墓贼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