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翟小宁谈传统文化铸魂工程——
文化的力量
课程改革 推进书香型校园
翟小宁指出,人大附中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书香型校园的建设,鼓励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让他们的心灵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与滋养,开启心智,启迪智慧。同时,人大附中在弘扬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上做出了很多针对性的改革与尝试。
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历史课上也推荐阅读书目,注重增强他们在传统文化知识上的学习。课程之余,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从多方面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学校还特别将每年农历8月27日孔子的诞辰日设立为校园文化的“君子日”,旨在寻宗追远,纪念先师,倡导理想人格,弘扬新时代的君子精神。在“君子日”这一天,学生们要做到行君子之风,显君子之行,出君子之言,育君子之思。
人大附中校团委委员、初三毕业班班主任王清老师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朱小林 摄
“人大附中有很多社团。比如说读经社,就是直接阅读经典。读经社是怎么读呢?素读,朴素的素。就是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群体讨论能力。同时,老师也开了很多选修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包括红楼梦赏析,唐宋诗词赏析,道德经赏析,论语研读等。”翟小宁列举,如数家珍。
与此同时,人大附中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培养。“我国的钢铁长城表现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各方面。然而,我觉得最深厚、最牢固的还是国人心灵深处的爱国精神。对于思想懵懂期的孩子而言,给他们种什么样的种子他们就生长出什么样的果实。所以,培养爱国精神非常重要。我在人大附中特别重视爱国精神的培养。”翟小宁坦陈,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热爱,是一种文化的归属。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青少年对中国文化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永远强大。
谈及传统文化进校园后,是否会造成学生课业压力加重?学校课时不好协调等问题,美丽淡定的人大附中校长助理、初三年级组长景晶表示,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出现的。传统文化已列入中、高考大纲,语文、历史、思想品德课都会涉及到传统文化。人大附中除了在这些课上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上的学习外,每周四下午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利用综合实践课时间,学校专门围绕传统文化进行了课程设置。课程中囊括了如京剧、剪纸、戏剧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
说起上述话题,人大附中校团委委员、初三毕业班班主任王清老师阐述着同样的观点。她诠释,除了每周四的综合实践课,学校的每个年级和班级也同样有很多活动都紧紧围绕传统文化来开展。学校对孩子的传统文化培养,是从多方面渗透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灵魂的浸润,也不会耽误太多的学习时间。“像前几天我带学生们参加的茶艺课,也就是下午放学后一个小时。学生们上了一天的课程,放学后即放松身心,又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丰富了业余生活,厘清了人生意义,对身心都颇有教益。”王清说。
访谈结束,翟小宁校长(右二)与本文作者(左二)和中外媒体记者朱小林(左一)、方永磊亲切留影。 杨睿 摄
因每个年龄段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传统教育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翟小宁认为,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改革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对此进行逐渐提升。他思考并建议应做到以下三个层面的设置:
首先,是基础。基础就是要做到从简单处入手。文化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先读一些经典书籍里面的好句子,多读一些、多背一些,还是有好处的。意思不一定完全理解,但是要多读、多背;
其次,原点阅读。就是在简单的基础掌握之上进行系统学习。同时,需要读得更多,研讨的更多。这个层次可以叫做原点阅读,就是多读原著;
第三,高端类学习。要进行一种价值,一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是说用一种思辨的方式,来关照我们的文化,然后通过这样一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有中国文化的必修课,不同于现在的语文、历史。应该是以文化为载体的,传递中国信仰的课。当然,如果要想使孩子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老师应该首先热爱;要想使孩子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老师应该先了解。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翟小宁强调表示。
鉴于有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建议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由选修课改革为必修课程的呼吁,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基层人大代表,翟小宁附议说,可以考虑将现在的《语文》课改为《国文》课,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份量,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精典,“如此,既不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又能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植于学生的心灵中,达到立德育人的良好效果。”
融汇中外 完成教育人使命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弘扬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翟小宁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也要有信心、有使命、有责任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的理念,从而教育出有中国特色、有世界眼光、领先世界的基础教育,这是我们这代教育人应承担的使命。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翟小宁指出,同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财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所长,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所以,我们应该面向未来,熔铸中外教育精华。中国的这代教育人,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学习、借鉴、汲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以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培养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又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这样的一种贡献。”翟小宁说。。
人生如烛,总有燃烧闪亮;人生如水,总有波折浪扬;人生如火,总有炽焰释放.。俗语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一个多小时的专访中,内敛、博学的翟小宁校长一反往日的庄重缄言,说古论今,侃侃而谈,神采间流动着感染受众的少有飞扬。对传统文化入校园、铸灵魂的厚望、展望,令这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有一系列光环加身的博士,淡忘了时空的存在。采访末了,他将融入自己多年丰富教学经验、深刻领悟传统文化思想后撰写的一本《美德的种子》小文集,赠予记者和中外媒体同行分享。虽时过中午一时许,饥肠辘辘的我们却同样忘记了时空与饥饿,步出人大附中绿植葱郁、朴素无华的校园,且行且谈,津津乐道地陶醉在翟小宁——这位多次谈到“位卑未敢忘忧国”,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重道德修为的饱学育人之士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之精神营养饕餮大餐。(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 中国 文化的力量




翰墨迎新春
手写春联惹人爱
农民工专列 温暖回家路
欢庆社火年味浓
平昌冬奥会主火炬点燃
带福回家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全面开启
土耳其总统表示将扩大在叙军事行动范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